暑假落幕,新学期开启,新区中小学周边小饭桌生意骤然升温。归结起来,小饭桌分托管型、供餐型、培训型,抑或是几种形态的“结合体”。今天,来自渤海早报记者的明察暗访着实让人为小饭桌的质量揪了一把心:学生信息无故遭泄露,小饭桌餐饮卫生质量难保障,“小饭桌式”教学托管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畸形和无序发展的小饭桌暴露出监管的“缺位”。
应当看到,小饭桌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新区经济功能区与核心居住区距离相对较远,不少双职工家庭中午很难随时照顾孩子;素质教育实施后,小学不再拿分说话,让不少家长担心孩子高考仍输在分数的“起跑”中,偷偷“补养”;而不少学生和家长也反映,由有关单位定制和统一供应的“营养餐”时有口味单调,难调众口现象,让学生和家长无奈只得“舍近求远”,“屈尊”于小饭桌。
小饭桌虽小,却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监管的缺位,已埋下卫生、安全等隐患。而对其监管也要区分不同情形,做到有急有缓,分而置之。既要有应急之策也要有长效机制,既要有法制监管思维,也要有改革服务和市场引导思维。依据法规,严格小饭桌设置标准和条件,加强准入管理。积极探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衔接,引导家长以正确方法参与孩子素质教育。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引入学校卫生营养餐中,做到公开透明和充分竞争,让那些有实力、服务意识强、标准质量高的餐饮主体选入供应链,实行风险控制,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