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需求,产业有基础,双碳产业联盟应运而生。联盟的愿景是“滨”“水”“风”“光”协同共享,以补链、强链、延链为双碳产业发展目标,为园区双碳产业发展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协调联盟内企业参观活动、安排周末专家沙龙、对想入盟企业走访了解……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办公室产业促进三科科长张慧最近格外忙。随着7月中旬科技园“双碳产业联盟”的成立,科里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大家都乐此不疲。“看到联盟企业分享信息、对接彼此需求,特别开心。”张慧对记者说。
走访出来的联盟
“双碳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走访企业走出来的。”张慧说,“受疫情影响,外出招商不方便,但我们可以服务存量企业和项目。”于是,张慧和同事们对园区内企业开始一轮摸底走访。
走访中,她了解到一家新能源下游企业正寻找设计单位合作。“这家企业隔壁就有一家符合要求的单位,但他们根本不知道。”
信息不对称、业内企业互相不了解,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堵点。“走访下来,我们发现园区新能源产业链相对完善,涉及设计、投资、生产、运维等各个方面,但企业之间交集很少,没法形成联动效应。”张慧表示。
同时,新能源新材料是科技园“3+1”主导产业之一,“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也有利于科技园引育新动能,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集聚效应突出的高质量项目。”张慧说。
企业有需求,产业有基础,联盟应运而生。在上个月的成立大会上,“我们就和泰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立了联系,目前正在就合作事宜进行沟通确认。”到场参会的天津海慧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慧电力”)总经理杨国锋对记者说。
“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
海慧电力是去年初在科技园注册的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建设等。由于落户时间不长,对科技园内同行企业了解不多,基本是单打独斗。“有了联盟,企业相互了解,不仅增加了合作机会,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联盟的成立,让杨国锋感觉“找到了组织”。
获得归属感的企业不止海慧电力一家。上海中如智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如集团”)首席运营官史慧对联盟的成立赞不绝口。2019年,中如集团天津子公司在科技园成立。在史慧看来,对初来乍到的企业,联盟意味着信任和便捷。“我们在和联盟企业合作的时候,信任度会更高。”史慧说,“成立大会上,了解到同在科技园的青岛特锐德电器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是输配电企业,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双方一拍即合,为后续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联盟成立后,史慧还参加了一次线上融资会议,“银行等融资机构的工作人员专门针对新能源企业融资政策进行了讲解,让人受益匪浅。我们财务人员已在整理相关信息,看看哪些业务能符合相关标准进行融资。”
“组织技术沙龙、走访企业、微信群里需求对接、业务探讨等,联盟做了很多工作,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让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担心,也更看好产业发展的前景。”杨国锋表示。
小联盟的大梦想
在张慧眼中,成立不久、仅有二十几家成员单位的联盟只是个小联盟,但小联盟也怀揣着大梦想。
未来,联盟的愿景是“滨”“水”“风”“光”协同共享,以补链、强链、延链为双碳产业发展目标,为园区双碳产业发展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担当。
愿望要一步一步实现,对于联盟企业的现实情况,张慧了然于心。“虽然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企业都有,但是单拿出来处于行业头部的项目并不多,企业间加强合作形成集群效应,才能为强链提供基础。”她说。
此外,科技园目前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用地,要想把产业链做长,就必须补链。据悉,科技园M0工业用地前期规划调整工作已经完成,年底前将开工建设。“到时,设计、研发、生产、运维都能在科技园内完成,这是一件很酷的事儿。”张慧憧憬着,“从政府角度出发,产业链强了也更利于我们招商。”
目前,联盟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已有东丽、武清等外区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入盟”,“我们正在研究企业的具体情况,看是否符合标准,有需要还要去企业实地调研。”张慧说。
联盟的影响逐步扩大,距离大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