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提出,到2025年,“津城”核心区要做到大雨雨停后主干路网不积水,暴雨雨停后2小时积水全部排干,历史遗留积水片全面消除。
6月入汛以来,天津雨水明显增多。上个周日到这个周日,出现三轮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
强化风险区域巡查、提前降低河道水位、提前布置对易积水路段的排水……天津以底线思维应对可能出现的汛情。面对7月5日至6日这轮强降雨,一度启动防洪四级应急响应。在各方努力下,城市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险情,交通秩序也很快恢复。
防汛治涝,既要有朝乾夕惕的汛期坚守,又要有着眼长远的治本之策。本周,我市发布《天津市实施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津城”“滨城”核心区内涝治理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
宁可“十防九空” 决不掉以轻心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饱经水患。如今虽然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但雨季集中,海河流域支流多而干流短,防突发、防猛汛的压力一直不小。全市河道防上游紧急来水、蓟州山区防山洪泥石流、城市建成区防积水内涝——天津的防汛工作,要做好这“三防”。城市建成区由于人口密集大,部分地区排水管网设施老化,或者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不足,面对短时间强降雨易形成积水。这几年国内一些城市因为内涝造成人员伤亡,更是敲响警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每年汛期前,天津都要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作部署,一再强调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防大、防猛、防超常”。每次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全市上下都严阵以待。今年5月18日,市领导专门调研检查防汛工作,察看杨柳青防汛物资仓库、西河闸枢纽等,并主持召开全市应对极端强降雨防汛应急工作部署会,对我市可能遭遇的超强降雨、山洪、风暴潮“多碰头”极端天气进行防汛抗灾工作全面推演,进一步增强实战能力。
7月3日,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水,津南区为大暴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市防办、市应急管理局与气象、水务部门密切会商,不间断向11382名防汛行政责任人、重点企业管理人员发送降雨安全提示信息,与北京市、河北省上游地区加强沟通,统筹分析全力应对。水务、交管、城管等多部门联动,派出移动泵车、临时泵,巡视巡查地道、隧道和下沉路段,排除积水,封闭地道,疏导交通。
气象部门预报,5日晚至6日我市有中到大雨,局地有大到暴雨。5日19时30分,全市启动防洪四级应急响应。市领导连夜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部署。全市沿海闸站提闸开泵泄水,市区河道和排水管道降低水位。险工险段、低洼地片、下沉道桥、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部位物资、设备、人员提前就位。到6日4时15分,中心城区8座地道、12片积水片全部退净。7月6日7时起,市防洪四级应急响应解除。
风雨过后、一城平安,考验的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其中,思维意识非常重要。这两轮降水最终造成的危害不大,而我们的工作标准相对较高,真正做到了宁可“十防九空”、决不掉以轻心。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防止意外,就必须有更高的应对标准。千千万万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正是要尽可能消除“万一”之虞,对全市每一位市民的安全高度负责。
高标准的应对,除了“保安全”,也是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风雨过后,市容恢复。据报道,截至7月6日12时,仅环卫部门就累计出动2.3万余人、车辆2134台次,配合水务部门清退积水点位1038处,清理道路漂浮垃圾杂物200余吨,全市主干道路和重点地区道路基本清理完毕,便利了市民生活出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大都市。城市尽快恢复到日常状态的韧性能力,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天气预报,下周我市依然多雨。而且,天津传统主汛期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就是常说的“七下八上”。随着主汛期临近,更大的挑战即将到来,我们还要始终保持警醒,持续谨慎应对。
针对防洪排涝 开展系统治理
防洪排涝能力,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暴雨导致城市部分区域大片积水,天津人富于幽默感,每每说这是“开启看海模式”。自嘲归自嘲,汽车熄火、皮划艇上街,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城市发展阶段水平极不相称,安全隐患和民生困窘更是亟待严肃解决。近年来,天津每年20项民心工程都把新建雨水泵站、改造城市积水片区等作为重要内容。2018年汛期,市领导专门研究全市积水较严重区域防汛工作。当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河东、河北、红桥三区现场办公会议,市领导还集体到河北区王串场调研排水设施改造工作。通过近年持续改造提升,全市越来越多的易积水片区排水能力得到增强。进入“十四五”,天津提出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推动从根本上解决雨天“看海”问题。近日,随着《天津市实施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工作方案》的发布,天津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治理内涝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即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满足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城市载体功能和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津城”核心区大雨雨停后主干路网不积水,暴雨雨停后2小时积水全部排干,历史遗留积水片全面消除,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滨城”核心区在无高潮位影响下,大雨雨停后主干路网不积水,暴雨雨停后2小时积水全部排干。新建区域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超标降雨和超量来水情况下,不发生严重内涝,不出现防洪堤、护岸及水库失守事故。既是“系统化治理工作方案”,自然包括方方面面。方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从管网到河湖,共包含221项具体工程。方案明确,以近年来内涝严重的区域为重点,解决人民最关切的淹泡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笔者数了一下,在221项具体工程中,“排水管渠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工程”类的工程最多,共有161项,涉及全市各区。大力建设排水管渠设施,正是打通城区积水片区堵点的关键。方案提出,科学评估老城区排水能力,识别瓶颈管段,新建排水泵站73座,增加排水能力1256立方米/秒;新建排水管道440公里,清淤大型管道300公里,新建综合污泥处理处置厂1座,因地制宜提出改造方案,解决收水设施与排水能力不匹配、雨水篦子缺失、布局不合理和排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在排水管渠普查和检测的基础上,制定混错接雨污水管网改造方案以及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方案,修复老旧管道81公里,改建老旧泵站76座,改造混接点2015个。
根据方案,我市还将实施中心城区防汛排涝补短板工程积水地道改造工程。工程分为三期。其中2022年内完成首期东兴地道、天平桥地道、密云一支路地道的改造。到2024年完成二期程林庄地道、九经路地道、宾水西道地道、小张贵庄地道、卫国道地道的改造,以及三期东风地道、金钟河地道、北站地道改造。共涉及11处立体交通地道。
一直以来,天津罕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强降雨过程,或许正因为如此,过去在防内涝的投入方面留下了不少短板。是短板就要补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实现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目标,需要匹配更高防灾减灾的工作标准,更加切实有效的举措,更加实打实的城市“里子”。
天有不测风云,但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必定能让我们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无惧风云”。(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