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持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好水好生态孕育出新的发展生机。“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来看西青区在巩固独流减河流域河岸治理成效的同时,河岸村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跟随着科研人员,我们来到了位于独流减河旁的西青区西西海湿地,刚一到,就发现了上千只燕鸥在这里栖息。
2018年,天津全面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进一步保护蓝天、碧水、净土。西青区把独流减河岸边的近万亩鱼塘修复成湿地,打造出深水、浅水、浅滩等多样化的候鸟栖息区域,像燕鸥、黑翅长脚鹬、大雁等不同鸟类,对栖息环境要求不同,可是在这里,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落脚点。湿地修复的背后,也有着像赵大鹏这样的生物学专家的长期努力,从湿地修复之初,赵大鹏和其他十几位专家就长期在这里考察,参与了水系连通、滩涂布局等环境评估。最近,随着候鸟种类的越来越多,他来观测和采集相关数据的次数也增加了。
眼下,西西海湿地人工修复的芦苇荡已达到3000多亩,占了湿地整体面积的近3成。依托水质净化功能突出的芦苇、蒲棒,西西海湿地打造出了湖泊、河流交错,植被覆盖的多层次过滤体系,让源源不断的好水汇入独流减河。
为了更好地保护河道生态,独流减河沿岸各个村庄都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保护河岸生态,大杜庄村的志愿者们就趁着早晚的时间,来巡查村域内一公里长的河堤。村书记毕红鸽说,眼下,随着独流减河水质越来越好,他们村的农作物也长势喜人,村里还搞起了经济效益更高的葫芦种植,我们也跟着毕红鸽来到了村里的葫芦大棚。
满大棚的文玩葫芦让人目不暇接,种植户孙国玉告诉我们,这已经是她家第三年种葫芦了,她家承包了三个大棚,这些葫芦销往北京、江西、山东等地,一年能挣十几万。像她家这样的村民有三十多户,葫芦种植总面积有50多亩。现在葫芦快上市了,大家都在抓紧剪秧、摘果。
为了增加葫芦的附加价值,这两年,大杜庄村着手发展葫芦烙画,邀请来专业的老师,每周三节课,培训村里的年轻人,这其中就有孙国玉的女儿,经过加工的葫芦再走向市场,身价又得翻几番。沿着独流减河一路往西,我们来到了第六埠村。
第六埠村处在独流减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交汇处,三河汇景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以前,村里有几十家纺织、化工等小作坊,2017年,天津下大力气治理散乱污,清退之后,村庄回归田园,随着生态逐渐恢复,村两委提出,以水上观光为依托,搞起乡间旅游项目。结合自身鱼米之乡的传统,村里开辟空地搞起“亲子游乐”“稻田观光”等项目。景区里布置出了睡莲荷塘、乡野花海等景观,在里面骑行,心旷神怡。
为了给游客提供便利,最近,村里还要修建新的停车场。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前景,村里的年轻人,有不少在大学毕业后都选择回乡就业,郝璐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几天,郝璐和小伙伴正在研究着深入挖掘村里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游客能参与的项目中来。从建村之后就存在的舞龙表演,有500多年历史,一直是村民庆丰收时的一项传统表演,郝璐就把舞龙引入到了景区,让游客体验丰收的喜悦。
记者手记:一路走来,修复湿地保护独流减河,我们看到了保护生态的决心。大河沿岸,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搞起休闲旅游,一条河的生态修复,给周边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提升,更带来了乡村的发展、产业的振兴,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