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挑战。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们应积极预防、处理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帮助孩子构建阳光积极稳固的心理韧性。本市高级家庭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玥给家长和孩子支招该如何舒缓心理压力。
出现问题别慌 先找原因
本市中小学生复课已有半个多月时间了,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学习状态懈怠等问题,引发亲子矛盾、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问题,作为家长首先需要解决自己的焦虑。其实家长的焦虑大部分来源于没有能力去接住孩子的诸多问题,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变、提升的,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一切状况都能有备而来时,自然也就没有了担心、害怕、焦虑,而是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其次,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看似是孩子作息时间混乱、沉迷网络、学习效率低、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但背后是受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些家庭关系影响的。所以,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别急着指责孩子,也别急着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可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同时,夫妻之间是队友,避免“丧偶式育儿”,更要避免“诈尸式”育儿,即父母双方的一方平时不参与家庭教育,然而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就慌了神,不参与的一方马上出现,对孩子或平时教育孩子的一方指指点点,这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加重,激化矛盾。
好的解决办法是家长以开放式的问题询问孩子,引导孩子自我觉察。当孩子说出理由后,先表示理解,看到并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尽可能地去体会孩子对这些事情感受到的困难和压力。和孩子一起探讨和思考,问题的起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有哪些,父母提出的解决办法中,哪几种更能让孩子接受,帮孩子慢慢化解问题。
注重随机教育 做到“治未病”
家庭教育,永远都是随机的,不是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对孩子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清楚,孩子明白道理不是听明白的而是看明白的。这样的教育方法,更能让孩子接受。一些家长下班回家后,由于一天的忙碌工作,回家后经常希望能放松一下,而忽略了仍在努力学习的孩子的感受,甚至将工作中的一些不快情绪撒在孩子身上。家长在有限陪伴孩子的时间里,要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长日常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每天回家后,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放下手机,和孩子聊聊一天中发生的事,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可以包括学习,也可以是和同学之间的趣事甚至是问题。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给孩子出出主意。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比如学习物理遇到瓶颈或有解不开的难题了,可以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到,爸爸妈妈曾经也是学生,你现在的经历,父母曾经也经历过,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一个个难题的方法。
当孩子独立学习时,家长可以拿上一本书坐在旁边读,或者安静地做做家务,整理一下一天的思绪和工作,默默陪伴在旁就好。切不可像监工一样,随时随地对孩子指指点点。
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一定是平等尊重、双向奔赴的。父母既不可居高临下地一味指责,也不要为达目的放低自己讨好孩子。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军师、玩伴,也是孩子的老师。要像老司机带新司机一样,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分享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去开拓、创新,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