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1+3+4”的主导产业体系,滨海新区按产业供需相关的原则,组建了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等18个产业(人才)联盟,链接企业和高校院所1807家,吸引集聚研发人员2.3万余名,促成了2200余个产业链合作项目,涉及资金额超1400亿元
■ 滨海新区加速布局各类创新平台,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31家,其中国家级67家,不断提升优秀人才承载力。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已累计吸引30余位两院院士、近百名国家杰青、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团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引擎
近日,滨海新区召开创新立区大会暨区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立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育新动能,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动力”。滨海新区以人才特区建设为牵引,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开放包容的体制机制,人尽其才的创新平台,心无旁骛的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美丽“滨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人才资源和强劲创新动能。
完善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特区,首先是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之特。滨海新区紧紧扭住人才评价、激励、支持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
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这里以“现金+股权”的方式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研究所不仅有数名“千万元教授”,还产生了“亿元教授”。
“这些都是得益于滨海新区政策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也感谢所里创新考核评价的激励。”80后研究员张学礼对记者说。多年来,他通过刻苦钻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全生物法生产L-丙氨酸产业化,生产成本和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0%以上,废水量降低90%。伴随着华恒生物登陆新三板,他也成功变身为“富翁教授”。
实际上,这仅仅是滨海新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滨海新区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理念更新、机制革新,建立健全产才融合的工作体系和共同缔造的协同推进机制,实现了产才良性互动、共生共融。
围绕“1+3+4”的主导产业体系,滨海新区按产业供需相关的原则,组建了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等18个产业(人才)联盟,链接企业和高校院所1807家,吸引集聚研发人员2.3万余名,促成了2200余个产业链合作项目,涉及资金额超1400亿元。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技术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强劲的内生动力。
“联盟的成立让企业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以联盟名义举办的人才对接会、产才洽谈会、培训交流会等活动让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进来,影响力很大。”滨海新区海洋装备联盟一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享受着联盟内人才共享、科技交流、成果转化、商业合作等全方位的对接服务。
共谋共商共建共享,滨海新区以共同缔造为协同成长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人才联盟内“政、产、学、研、金、用、服”创新要素高效联动,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目前滨海新区5个开发区及6个街镇先后成立34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串联起72个主题园区的8000余家企业,发起政策宣讲、银企对接、项目撮合等活动40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近700个。”滨海新区区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搭建优质平台 提升人才承载力
建设人才特区,离不开产业科技平台支撑。近年来,滨海新区加速布局各类创新平台,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31家,其中国家级67家,不断提升优秀人才承载力。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已累计吸引30余位两院院士、近百名国家杰青、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团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引擎。滨海新区着力打造的“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北方声谷”正充分发挥着新兴产业聚才的“主力军”作用。截至目前,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49家、科技型上市企业28家、独角兽企业8家,推动人工合成淀粉、新一代超级计算机、“PKS信创体系”等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促进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形成对科技人才的强大吸附能力。
此外,滨海新区也充分发挥双创载体聚才的“聚能环”作用。这里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98家,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4000家,集聚创业人才1.4万余名。加快建设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孵化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人力资源服务全业态发展。推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3个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转化。发挥6家海外留学生创业园作用,持续对接、大力引育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和创业项目。
暖心配套服务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据滨海新区区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滨海新区实施了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为近千名人才提供健康体检、小客车摇号补贴等29项“专家+管家”式服务。
“别小看了这个服务证,它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免费体检、景点代金券等,甚至包括推荐信誉好的家政企业。这些看似不重要,但其实都很实用,让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对企业来讲,这些软环境都是留住人才的‘加分项’。”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员单位天津纳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静表示。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也建立了“人才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帮助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1800余件。优化了人才住房保障,建成35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惠及人才25万余名,真正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营造宜居与宜业相促进的生活氛围。
“今后,新区也将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创新生态,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丰富多元校地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源源动力。”该负责人表示。(津云新闻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