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缓刑,总说“活着没劲”,这样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在司法所的帮助下终于“抬起头来”;因偷盗而获刑,又患上脑梗,悲观情绪充斥心灵,几经波折竟“绝处逢生”;怀有身孕的社矫对象,司法所用真情唤醒她内心的母爱,立志“要用干净的钱抚养孩子”……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社区矫正对象需要定期参加教育活动,蓟州区司法局渔阳司法所在面对社区矫正人员时,不仅从行为上加以严格约束,在思想上引导他们回归正途,更是从心灵上给予温暖,在生活中付出关爱,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鼓起勇气让过去“翻篇”,重迎新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社区矫正对象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王某文化程度不高,妻子长期抱病,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需要抚养,全家仅靠王某做泥瓦工维持生计。王某性格木讷,手艺欠佳,钱挣得本来就不多,加上对被害人进行赔偿,更是债台高筑。王某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活着没劲”成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司法所工作人员得知王某的情况后,首先通过心理测评、沙盘推演、咨询师疏导等方式,对他进行心理矫治,让王某逐渐认清事实,一味地抱怨和逃避并不能改变现状,要振作起来才能让生活好转。当王某逐渐走出阴影,司法所工作人员又联合村支书一起来到王某家中慰问,送来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司法所联系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他申请了五千元的救助金,共同帮助王某解决了生活的困境。此时,王某感受到了关心和温暖,热泪盈眶地说:“我一定努力工作,回报大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了燃眉之急后,司法所开始调整矫正方案,将重心转向帮助王某加强“造血机能”。司法所多次与人力社保部门沟通,结合王某的情况,推荐他参加建筑工人技能培训班。经过老师傅口传身授,王某的瓦工技能大大提升。司法所又多方联系,为他在某建筑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王某眼里有了光芒,他把自己的过去比喻成一摊烂泥,是司法所往他这摊烂泥里掺沙添草,增强了刚性和韧劲,轧制成了可以给家人遮风挡雨的泥砖,家庭也重新焕发出生机。
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
社区矫正对象朱某因盗窃弟弟的汽车变卖而被判徒刑,在社区矫正期间,他要独自抚养未成年的儿子,更不幸的是还患上了脑梗导致半身腿脚不便。一方面因生活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则因为偷盗,跟弟弟、父母的关系也濒临破裂,他意志消沉,不知希望在何方。司法所工作人员耐心开导,给他讲述了很多“绝处逢生”的矫正案例,鼓励他振奋精神,告诉他,现在他是儿子唯一的依靠,绝不能倒下。渐渐地,朱某摒弃了悲观的情绪,能够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
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意识到,得到家人的谅解是朱某打开心结的关键。于是,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实地走访,与朱某的父母、弟弟推心置腹地交流,详细讲述朱某进行社区矫正的情况和目前生活的状况,劝导他们能够念及骨肉亲情,放下芥蒂,不计前嫌,与朱某修复破碎的感情,让他感受家庭温暖,渡过难关,尽早回归社会。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朱某的家人被深深打动,回忆起从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他们选择了原谅。朱某在亲人面前诚恳认错,父子之情、手足之义,裂痕得以弥合,家人又重新恢复往来,对朱某的生活给予格外关心和照料。失而复得的家人,久别重逢的温情,让朱某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开始乐观而积极地面对生活。
领会“付出比得到更幸福”
孙某今年三十出头,原本应该收监入狱,但因有孕在身,法院决定监外执行。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孙某的情况进行了梳理:个性强、脾气暴,身怀有孕,情绪更易波动,没有经济收入,婚姻不稳定等。于是,工作人员就着眼于帮助她培养自我约束的习惯和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以及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司法所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共同为孙某量身订制了心理矫治方案,如:关注她的一日三餐和睡眠质量,陪她散步、听她倾诉,鼓励她保持乐观情绪,提醒她按时做孕检等。同时,充分做她男友的工作,要对孙某多加照顾。耐心疏导和贴心关怀,让孙某的抑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为了帮助孙某培养阳光的心态,司法所工作人员还带着她参加公益活动。在一次垃圾分类整理的活动中,原本没有给怀孕的孙某安排任务,但她看到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就给大家递水、擦汗、打下手。此后,虽然身体越来越不方便,但每次志愿活动她都坚持参加,工作人员喜在心间,孙某已经慢慢领会到“付出比得到更幸福”的道理。
解开了心结,孙某不久又迎来女儿的降生。工作人员以此为契机,鼓励她自食其力才能活出骨气,自强不息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孙某找到一份保险销售员的工作,工作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方便照顾孩子和家庭。孙某坚定地对工作人员说:“放心吧,我要用自己挣的干净钱抚养孩子长大。”(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