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看津> 正文

【津南会战中的凡人英雄】一家五口祖孙三代的志愿故事

“大家看看脚下的标记,保持一米距离,排好队啊!”“很快就排到了,大伙儿别着急!”“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或照片。”站在天津市津南管控区双新街道新景园小区核酸检测通道维持秩序的于曰兰,今年已经70岁了,党龄26年。退休前,她是一名教师,现在是街道金牌宣讲团的成员,小区党支部的骨干力量,组织学习、活动是她的日常。

1月8日,天津疫情突发。于曰兰当天就向社区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从1月10日津南管控区第二次核酸筛查开始,她就站在维持筛查队伍秩序的岗位上。

管控区里,几乎天天都要做核酸筛查。整整一周时间,7次核酸筛查,无论白天黑夜,从凌晨到傍晚,于曰兰始终“陪伴”在筛查队伍的左右。等待核酸筛查的队伍中,居民们有序排队,偶尔有些小摩擦,于曰兰会第一时间充当起调解员。“我退休前是老师,现在是居委会义务委员,也是一名党员,一直都在为人民服务。现在趁着身体也还不错,遇到这样的事儿,就得冲在最前线!”

王胜利是于曰兰的老伴儿,今年77岁,党龄37年。同为金牌宣讲团成员的他,是一名日常为大家解读党的理论的“高手”。一个月前刚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疫情发生后,看到“表现积极“的老伴儿忙里忙外,他也在家里坐不住了。做好防护,就来到居委会“找事儿”干。看到医务休息室里乱糟糟的,他收拾;看到筛查队伍附近有垃圾,他捡;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拉警戒线,他帮忙......社区工作人员劝他:“您就在家歇着吧,可别累着!“他不干了,说到:”平常我到处给人上课,讲理论。现在到了该实践的时候了,让我往后退?大家都在志愿服务,我也不能闲着。既然不能站太长时间,就帮大家收拾收拾东西,捡捡垃圾。干干歇歇,做点力所能及的吧!”

“姥姥,我能去帮忙么?”这是正在天津师范大学读大一的外孙女李佳怡,在看到于曰兰志愿服务第二次核酸筛查回家后问的。看着70岁的姥姥和77岁的姥爷热火朝天地做志愿者,李佳怡深受感染,也想加入志愿工作中。有了姥姥的“引荐”,年轻手快的她从第三次核酸筛查开始,就负责起登记、扫描身份信息的工作。那些天,津城正值三九天,室外温度较低。她的岗位不能来回走动增加热量,李佳怡经常被冻得手脚冰凉。用来扫描身份的手机经常会被冻没电,在等待扫描的间隙,她用两只手紧紧捂着手机,用体温维持电量。“我们学校最近也号召同学们,在自己家的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工作。我刚好在管控区,姥姥和姥爷这么大年纪了都在做志愿者,我还等什么?”

“您好,这里是居委会,您有什么问题?”“您别着急,附近市场里啥都有,要是不方便出门,告诉我们需求,安排人给您送!”“咱好好在家,按时核酸,就是为防疫做贡献啦!”于曰兰的女儿,也就是李佳怡的妈妈王倩是一名自由职业者。疫情刚开始,她也第一时间向社区报道了。与妈妈和女儿不同,社区安排她做接听热线、登记信息的工作。除此之外,她还会充当临时“心理咨询师”。“这段时间,很多居民的情绪上会有波动。他们第一时间就想到咨询居委会。我的任务就是安抚大家的情绪,记录并上报大家遇到的问题,能帮到大伙儿,我感觉很满足!”

王倩的丈夫李宝荣,自觉承担起了保障后勤的任务。除了给家里这些“积极分子”做好饭,给老丈人拿药,还要时不时地烧热水,送给楼下的志愿者。1月8日疫情发生当天,他从沧州老家开车返津,开到津南区高速入口时,碰到了工作人员的劝阻。“你确定?进去就出不来了!”他点点头,义无反顾地径直开回了家。这里有他要守护的家人,不能逃。“我也想做志愿,可家里总要有人管,只有我了!”“委屈”十足的李荣宝天天都在研究怎么做点新鲜的菜品犒劳家里的志愿者们。

疫情当前,全家上阵。这样的故事在管控区里每天都在发生,他们牺牲小我,保障了社区乃至城市防疫工作的正常运转。(津云新闻记者/姜晓龙 文并摄)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