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作为摄影发烧友的我,最大的感受是蓝天更多了。”南开区资深摄影师王浩说。
今年45岁的王浩,从事风光摄影10余年。近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拍摄津城的风光照片,电脑里已经存了数万张。他告诉记者,不管是上午的蓝天,还是黄昏的晚霞,一张张美图都得益于越来越好的空气质量。“我们玩摄影的,最怕雾霾了,灰蒙蒙一片啥也拍不到。”王浩向记者展示他的一组远年和近年拍摄的对比照片,“这些照片简直是天津空气质量的‘大数据’,显然,雾霾情况在逐年好转。”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便是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密不可分。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协同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下大力气压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机动车排放。北京燃煤用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降至如今的100万吨左右,累计减少97%。天津为了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2020年治理2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撤销取缔工业园区132个,完成“散煤”取暖清洁化治理120万户。2020年5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是三地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地方立法上的首次协同。“我们推进机制协同、规划统一、治理联动,逐步实现了政策、法规、标准、治污、执法、监测‘六个统一’,全面指导京津冀三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文美说。
日前,记者来到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访,在这里值班的工作人员可与市气象部门会商,研判未来72小时环境空气质量,并在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平台上发出本市预报信息。“一旦预测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我们将迅速与京冀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区域会商,就三地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等进行研判,共享预报预警信息,推进区域会商及应急响应联动。”工作人员介绍。来自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地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优良率达到75.4%。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实现七连降。天津市2020年的优良天数达到了245天,比2019年增加了26天。河北全省优良天数平均达到234天,比2019年增加29天。
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天津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经过三年努力,本市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改善为2020年的“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70.4%,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滨海新区新河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水掉头”工程,将原来排放入海的污水,全部进行有效转化。“原新港片区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新河污水处理厂,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入海问题,污水处理后可以作为河道生态用水。”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
在津城与滨城之间,本市修筑一条绵延736平方公里的绿色走廊,成为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升级保护修复875平方公里天然湿地,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守牢生态安全边界。
“我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生态环境实现总体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告诉记者,本市还将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解决跨区域、跨流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深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深化重点流域污染协同治理,深化区域联动执法,强化飞地、交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联合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构筑京东绿色生态屏障。(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