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三周年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 张伯苓
3年来,1000余名学生登上思政公开课大赛的讲台,讲述自己“铸爱国魂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的决心;16所高校2150余名学生奔赴新疆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开展支教;7586名大学生报名参军入伍,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平安……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八十多年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视察时说。
爱国,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感。
曾经的“爱国三问”,激励起一代代青年学子的爱国斗志。走进新时代,天津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津门学子的民族心,铸就他们的民族魂。
用心用情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大课”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在天津校园内,是一抹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巨大热情的中国红。
这红色,在“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的“抗疫第一课”上;在全市教授团“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数百场主题宣讲中;在各级领导干部走进校园主讲的思政课上。
这红色,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程斯宇手绘的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的黑板板书中;在南开中学物理教师郭丽梅课上引入的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中;在全市16000名思政教师引经据典、感情浓烈的课堂上;在22万名教师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课程中。
这红色,在市教育两委指导天津美术学院创作的“四史”动漫系列丛书──《“红色记忆”系列漫画故事》中;在全市推出的10节思政品牌课、100节思政示范课、1000节思政优质课上;在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展的演讲比赛、思政辩论赛、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联动性主题活动中。
理直气壮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地融入课堂教学,用心用情讲好爱国主义这堂“思政大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天津校园内,“红色热潮”涌动。
立志听党话跟党走 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一百年后,一群少年在南湖的红船上,开启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之旅。
随后,在嘉兴,在井冈山,在延安,在遵义……津门学子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行着一场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就在1000支学生团队开展红色筑梦之旅的同时,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走出校园,面向全社会讲述南开故事、南开精神,在全社会弘扬爱国精神,奏响“爱国三问”的时代强音。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津门学子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生态屏障……通过聚焦新农村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对祖国、对天津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农业劳动基地、天津海鸥手表集团等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们在劳动中理解工匠精神。
阻击奥密克戎,全城大筛,许多青年学子冒着严寒,站在志愿者的行列中。
一项项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的校外红色活动,在润物无声中强化着青少年学子的民族心、民族魂。在爱国主义教育春风化雨下,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融媒体联动矩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电视节目,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远跟党走。”在线收看完《红色少年团》主题节目后,河西区平山道小学学生张玲慧说。
进入新时代,当“爱国三问”遇上“00后”,如何激发“互联网一代”更加浓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21年暑假,由市教育两委和天津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红色主题教育电视节目《红色少年团》刚一开播,就吸引了众多津门少年的关注。节目参赛队伍覆盖了全市各区46所学校、千余名师生参与。通过演唱经典红歌、“四史”知识抢答、限时游戏挑战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榜样的力量,累计播放次数近100万次。
为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我市推出“易彩津生”融媒体联动矩阵,由同名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组成,结合全市各类线下活动精彩内容,通过短视频、原创网络新媒体作品等形式,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该平台累计推送新媒体作品近500条(次),单话题最高浏览量10万人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50万人次。
线下,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气氛浓烈;线上,融媒体矩阵精彩纷呈。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完美融合。
“目前,我市已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面向大中小幼学生全口径、全贯通、全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
3年来,1000余名学生登上思政公开课大赛的讲台,讲述自己“铸爱国魂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的决心;16所高校2150余名学生奔赴新疆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开展支教;7586名大学生报名参军入伍,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平安……津门学子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为具体、鲜活的生动实践。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我愿意中国好!”
“爱国三问”的回答声,响彻津沽大地。
同学同研同讲同行 上好“思政大课”
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海东的思政课没有“枯燥”,语言鲜活,表情丰富,一直是“热门”,动辄上百人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抬头率高,而且还常有学生遗憾“抢不上”。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3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孙海东说,这也是他运用鲜活元素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动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反映时代的声音,也必须回应学生的关切。现在的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要让他们信服,空讲理论行不通,得用他们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去沟通、深化教学内容,才会引起共鸣。”
为把理论变得易于让学生消化吸收,孙海东认为,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为此,他除了每天浏览新闻,还常到田间地头收集大量素材,不断更新课件内容,讲课方法与时俱进,传播给学生满满正能量同时,提升课堂生动性。
“我听过孙老师的课后,积极争取做他的助教,就是要和他学习如何讲好思政课,带动影响更多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梁琬婉说,孙老师的思政课把时事热点渗透到所讲的课程和书本知识中,用启发式的引导取代灌输性的说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同学们反响很好。
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讲,也在社会生活中讲。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说,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这为我们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付洪说,这些年,南开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师生四同”育人模式,每到暑期便会组织数十名思政课教师和数百名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共建思政课程、共同接受国情教育,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孔雪宁是南开大学赴江西兴国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在老师带领下,她和同学们跟随基层干部一道入户调研,切身感受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社会实践,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了进一步认识。”孔雪宁说,丰富的实践考察和宣讲经历也让她对思政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直在耳边回响,激励我们前行。”付洪说,“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源源动力,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协同,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合力,让思政课在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中延伸拓展至广袤的中华大地。”
一位南开大学教授的爱国情怀
时值寒假,位于南开园内石先楼的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时有专注于研究的师生,穿梭于实验仪器与电脑之间,认真做着各种数据分析。
“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专程来到这里,我当时汇报了化学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概况……”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记忆犹新,话语间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3年来,全院师生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育人与科研、‘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开创南开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自2002年回国加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年来,陈军始终未忘自己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初心。
“‘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过程往往漫长艰辛,但陈老师的科研实践中总有一种勤奋坚持、不畏困难的精气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讲师严振华说,陈军常叮嘱团队要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寻找电池研究这一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突破。
陈军表示,2019年7月出任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后,身上责任更重了:“要在科研一线继续作贡献,培养更多优秀团队和年轻人。”
带领团队刷新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构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和锌空气电池、研获-100℃不冻结的超低温水系锌电池……陈军和团队在新能源电池的前沿科学领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钻研创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及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一项项荣誉背后,见证着陈军和团队为国争光的初心担当。
“陈老师还一直承担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赵庆说,尽管事务繁忙,但陈军仍坚持每周六下午与研究生开3小时组会,一有空就到实验室了解科研进展。2021年,陈军组织编著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丛书”,填补了国内高校新能源(储能)专业没有统一本科规划教材的空白。目前他与严振华编著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导论》作为丛书首本即将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这激励我们在科研报国路上奋力前行。”陈军说,去年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成立,自己担任常务副主任、首席科学家职务,今后将借助新平台推动新型光伏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生产和应用,“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南开新百年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