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新闻热线接到多名市民反映,南开区鼓楼西街于去年4月开始进行提升改造,11月底完工,道路变成了景观,路上设施焕然一新,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过最近一些市民发现,刚刚修好的公共设施遭到人为破坏,而且总是刚修好没几天就又坏了,令人十分气愤。
设施刚建好就被破坏
2021年12月28日20时,记者和反映人周先生一起来到现场,只见鼓楼西街道路中间新铺设了景观人行步道,两边种植了树木,人行道的地砖也全部换新。周先生说,这次鼓楼西街提升改造,施工单位为防止车辆驶上人行道专门设置了阻车墩,可是工程完工没几天就有人破坏阻车墩,并再次把车开上了人行道。
记者看到,沿途人行道边缘每隔不到半米就设置有一个高约1米、长宽均约10厘米的方柱形石墩,两个石墩的间距只能供行人或自行车通过,但仍有几辆机动车停在人行道上。这些车是怎么开上去的?记者随后在鼓楼西街与西马路交口的东南角处找到了答案。这里有两个石墩被人破坏,其中一个倒在地上,另一个不知去向,地面上只留下一个坑窝,刚刚建好的阻车墩“闭环”出现了豁口。周先生说,月初他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后曾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后来有人把此处的石墩重新安装好,可没过几天石墩又不见了,至今已经这样反复修了好几次。
第二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发现那个倒在地上的石墩也已不知去向,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有3辆汽车由这个豁口驶上人行道,部分车辆还占压了盲道。此外,记者在鼓楼西街和城厢西路交口附近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这里缺少3个石墩。
周先生表示,这次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相关部门没少花钱、花心思,而且听说这里还是一个景观道路示范工程。既然如此,后续管理更应该跟上,否则一旦形成破窗效应,以后再想管就难了。
问题咋解决由谁来管
2021年12月30日,记者联系了负责鼓楼西街道路提升改造的市绿色建筑促进发展中心。一名姓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鼓楼西街改造工程已于2021年11月底完工。当初设计石材阻车墩,旨在防止车辆驶上两侧人行道。工程完工后不久,有市民反映阻车墩遭人破坏,该中心便及时进行了修复,然而新修的阻车墩很快又被破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修复了3次。
“后续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该工作人员表示“只能接着修”。记者追问:“这种阻车墩很美观,但容易被破坏,能否更换形状、材质及设置方式?”该工作人员说:“这需要修改设计方案,我们改不了。如果想改,请与南开区相关道路管理部门联系。”
从当日下午至次日上午,记者多次拨打南开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道路管理部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31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开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办公室一负责人表示,鼓楼西街道路提升改造项目还没有移交给该中心管理,而且这是市里的项目,该中心未参与设计、施工。
记者就此情况再次与市绿色建筑促进发展中心沟通,本月4日上午,工作人员回复称,对于记者和周先生反映的两处新遭破坏的阻车墩,该中心将与南开区道路管理部门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如果再发现有人破坏阻车墩,会报警处理。
本月6日,记者联系了交警南开支队南马路大队鼓楼警区警长王博。他表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禁止在人行道上停放机动车。把机动车停上人行道,尤其是占压盲道的属于交通违法行为,交管部门将加大日常巡查力量,采取零容忍态度,保障市民正常通行。
城市管理需“绣花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绣花功夫’,尤其是一些民生工程。”天津市社会学会会长张宝义认为,小问题中可以看出大问题。负责道路提升改造的是一个部门,改造后负责道路管理的是另一个部门,目前的情况说明,建、管两个部门缺少沟通、相互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问题。
张宝义表示,城市发展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想要打造一座舒适宜居的城市,有时管理比建设更重要。只有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绣”出更亮丽温馨的城市空间。
对于此类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本报将持续关注。(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