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教委网站发布《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校、职教、及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综合改革均作出详细规划,重要内容如下:
学前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义务教育: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缺口。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高中:建设10所左右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品质卓越的品牌高中。
高等教育:加快推进部市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着力提升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水平。推动9所市属本科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高校新校区:建成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建成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新校区。
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厉打击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失范行为。
中高考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战略目标
到2025年,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标杆示范发展,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增强,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开放灵活,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服务全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为2035年建成质量一流、公平普惠、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部分重要任务
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体育+美育+劳动全面发展
强化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到2025年,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
1
实施学校思政创新工程
完善学校思政工作机制,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成立“三全育人”研究联盟,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跨学段共建,打造贯穿各学段各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实践平台,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制定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师考评退出机制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置的有效途径。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建设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基地。
2
学校体育固本行动
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补齐体育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开齐开足体育课。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全覆盖,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50%。
扎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控制在48.5%以内。
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进项目,创建5个国家级“满天星”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500所。
3
学校美育提升行动
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写中小学美育课程指南,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普及戏曲、曲艺、年画、书法、篆刻、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推进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四节”联动,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创建一批传统美育特色学校。加强500支学生艺术团建设,着力提升指导教师水平。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三年组织1次综合性艺术展演。
4
新时代劳动育人工程
统筹社会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劳动育人品牌。拓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设1间劳动实践教室,每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至少建设1个校内劳动教育工坊。
依托天津农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技文化场馆等,重点建设5个市级、16个区级劳动教育基地,50个“农业+”“工业+”“科技+ ”“生态+”“文化+”“旅游+”“制造业+”等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到2025年,建成结构完善、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
学前教育
天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程。
根据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强化区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从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况、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情况等三个方面,组织实施我市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认定工作。主要包括区级自评、市级评估和国家认定等3个环节。督导评估工作于2020年启动,2021年申报4个区评估认定,2022年申报6个区评估认定,2023年全面完成16个区的评估认定。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为百姓提供更普惠、更优质、更满意的学前教育服务。
2
义务教育
天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资源建设,配足配齐居住小区配套学校,挖掘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潜力,推进涉农区城区学位资源建设,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缺口。
对鉴定为C级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采取改扩建、租赁、校际共享等多种方式,确保全市小学、初中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和10.2平方米以上。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按照教育部初中物理等6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和本市中小学音体美装备标准,新增配置326.5万台(套件)中小学教学仪器。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各区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和校际差异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3
高中
天津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
突出理念创新、内涵建设、文化培育和特色发展,坚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培育、动态调整”,在建成54个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基础上,建设10所左右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品质卓越的品牌高中,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通高中发展范式与成功经验。发挥品牌高中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创新育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整体提升,基本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格局。
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标杆
完善行业办学体制,促进产教城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创优赋能行动计划,到2025年,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支撑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真领先、世界有影响”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标杆。
天津实施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工程。
完善行业办学体制机制,提升产教融合发展能力,强化行业办学特色,保留好、培育好行业办学全国试验田。主动融入“一基地三区”建设,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培育2—3个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2—3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学院,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发展聚集区。全面加强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智库建设,创建职业教育科研高地。建设天津市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政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流职业教育类大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分别成为全国职业师范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标杆。12所高职学院、10所中职学校先进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7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示范引领和产业支撑作用充分发挥。
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天津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提升,到2025年,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加快推进部市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着力提升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水平。
推动9所市属本科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探索开辟“学科培育特区”,分赛道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类、产业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研究类学科,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扶植一批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学科。
试点建立学科建设特区,分两个层次遴选建设4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着力培育南开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一批顶尖学科,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 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源头供给,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到2025年,进入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数量稳中有升,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进一步增长。
2
加强一流本科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推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支持高校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学与实践。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建设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建成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完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功能建设,支撑大健康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建成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成为航运中心建设新的支撑。建设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新校区,服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区域文化品质。支持天津农学院更名大学。扎实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校类型和布局结构。通过学校整体转型、部分二级学院转型和学科专业转型,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搭建服务平台,丰富资源供给,健全发展机制,到2025年,形成开放融合、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
天津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工程。
全面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动态监测,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和建设水平动态信息数据库,以测促建,推动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完善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标准,提升市、区老年大学和街镇老年学校办学功能,加强村居老年学习中心建设,老年教育活动参与率达到50%。探索推进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服务。在继续教育院校学分转换试点基础上,逐步实现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学分互认。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加大资源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到2025年,聚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双师型”大国工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厉打击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失范行为。强化师德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开展“津门师德巡讲”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
2
基础教育优秀顶尖人才引育计划
实施第二期“追求卓越”幼教师资培训工程,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杰出津门校长、班主任、教师支持计划等培训项目,每年遴选10名左右杰出津门校长、20名左右杰出津门班主任和30名左右杰出津门教师,形成一批政治过硬的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
完成市、区、校三级学科骨干教师梯队建设,遴选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200名以上,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5000名以上,校级学科骨干教师25000名以上,确保达到优质均衡师资配备的国家评估标准。
3
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遴选100名正副校长参加领航校长专项培训,遴选1000名骨干教师开展工匠英才专项培养,选聘3000名“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任教。面向海内外聚集和培养一批急需的专业领军人物、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国家级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加强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遴选海河名师和创新教学团队,培育传承绝活、弘扬绝技的技能大师。
4
高等教育领军人才引育计划
遴选5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开展自主培养,助推和引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遴选500名左右青年后备人才、8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形成人才梯队。支持和培养100名哲学社会科学杰出人才、25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学者,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区域内教师统筹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独立的校长职务通道和专业的职级评定标准,激发校长队伍活力和创造力。健全和完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骨干教师、重要岗位倾斜,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深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完善并落实教师退出机制。持续推进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等教师岗位。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办学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滨海新区教育先行先试,到2025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深入贯彻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清单,完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2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开展高校综合绩效考核管理改革,研究制定市属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指标,以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高校经费投入的依据,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实施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培育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
着力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衔接,落实过渡期内“四不摘”要求。完善乡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标准。开展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支持行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健全常态化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施“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师资专业发展助力计划”,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建设,促进农学类学科群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适应区域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组织高校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实高校农村专项计划,促进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4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落实财政、土地、收费等方面的差异化扶持政策。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化监督机制,做到与公办学校同部署同要求。完善民办教育年检年报、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将民办学校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态化,设立资金监管专户,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通报机制,坚决纠正不良办学行为。
5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对政府执行办学标准、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师编制待遇、开展教育扶贫、推进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等情况的专项督导。完善学校督导标准,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强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资源配置、教育收费、安全稳定等情况的常态督导。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监测制度,强化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探索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健全整改、复查、激励、约谈等制度。
6
推动“滨城”教育先行先试
坚持“滨城事、滨城办”,简政放权,加快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机制,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教育竞相发展新格局。
做强做优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天津一中滨海学校、实验中学滨海学校等合作学校。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区管校聘”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等方面先行示范。
加快推动天津大学国际医学院落户滨海新区,推进南开大学滨海校区规划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设教育科研示范区。对接新区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成为教育支撑新动能引育的样板。(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