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港保税区签约22个重点项目,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新金融、大宗贸易等多个产业领域,签约投资总额达133亿元。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开发区,保税区始终坚持“开放兴区”战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保税区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全力加速“二次创业”的保税区,2021年在继续“开放”上的发力点是什么?3月6日,天津港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接受了记者采访。
形成优势叠加、要素聚集的发展态势
天津港保税区因港而生、依港而兴,是中国第二个、北方首个保税区,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30年来,保税区坚定不移落实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努力担负更多国家使命和战略任务,构建‘三区两港’空间布局,管辖2类4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叠加、要素聚集的发展态势。一是贸易立区、底盘夯实。2020年GDP增长11.3%,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全市领先。其中贸易规模近7000亿元,增速达到36.7%,占全市总量的20%。二是开放引领、产业提级。截至目前,世界五百强投资项目超过300个,航空产业产值占全市的90%,跨境电商总单量和总交易额占全市的70%。三是制度创新、功能进位。借力自贸试验区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保税维修再制造10条措施和4种模式,成功开辟我国北方首个临床急需药品进口绿色通道,‘分公司+FT账户’这种创新模式吸引了一批京冀企业到保税区来发展。”洪世聪表示。
洪世聪表示,保税区作为天津市外向度最高的开发区之一,以建设一流的自由贸易园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为定位,对标先进地区,描绘了“十四五”美好蓝图,“我们将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引领新动能培育为主线,系统实施开放能级跃升、科技创新强化、新动能引育、空间布局优化、综合环境提升‘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开放度、自由度、便利度,打造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聚焦五大方面,进一步在“开放”上做文章
洪世聪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美丽“滨城”建设的第一年。保税区将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以攀岩精神和“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瞄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借助滨海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引外资、聚外商、强外贸,发挥全方位开放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美丽“滨城”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谈到“二次创业”,洪世聪表示,将聚焦五大方面,进一步在“开放”上做文章。一是贯彻开放发展新理念。坚持“开放兴区”战略,立足京津冀,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RCEP、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等机遇,用足用好海空两港口岸资源,不断提升开放能级。二是构建开放发展新优势。在自贸区建设上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推动“保税+”、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业和FT账户继续扩大应用,优化临床急需药品进口绿色通道,成立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人才)联盟,将制度创新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继续巩固拓展发展新胜势。三是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空客新合作项目、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研发中心、捷尔杰IT智能工厂及意大利希捷植物营养剂等外资项目选址落地,助力实现今年GDP增长10%。四是打造开放发展新载体。推动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加快中欧、中意先进制造产业园及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孵化集聚区等对外合作载体建设,力推临港综保区获批,加大对日、对韩贸易招商力度,推动贸易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实现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以上。五是营造开放发展新环境。在去年普华永道对保税区营商环境作出良好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继续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要求,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把更多优质外资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
“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开拓创新、开放发展,确保‘十四五’开门红,为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美丽‘滨城’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洪世聪说。(津云新媒体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