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法律就像旅行,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七五”全民普法规划也同步启动了……
让法治之光照亮津沽大地──5年来,依法治理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天津市普法工作形成全面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创新工作机制 凝聚普法合力
“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持续推动将普法融入执法当中,指导基层执法人员在开展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活动中,释法说理,将市场监管法律规定讲清讲透。”这是9月27日,市市场监管委负责人在“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座谈会上的发言,也是我市开展“七五”普法总结验收,督促各区、各部委办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的一个缩影。
“七五”普法期间,为确保守法普法工作高效运行、实体运作,我市成立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和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由市司法局承担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联络员和办公室职责。
“给普法工作加上‘硬指标’,给责任主体戴上‘紧箍咒’”,为狠抓普法责任制落实,我市建立了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105家单位的普法责任清单。
坚持分类施策 推动精准普法
“小曦姐姐”是河西区中小学生们心中的“网红”。多年来,这个“善沟通、爱沟通、好沟通”的检察官姐姐,通过“河西未检”微信公众号平台,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未成年人普及了很多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故事,让法律不再那么神秘和遥远了。”学生们都觉得“小曦姐姐讲故事”拉近了自己与法律的距离。
“法治宣讲需要的不是‘排场’和‘形式’,而是让受众真正‘听’得进去。”为延伸普法生命周期,我市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普法工作从“工作需求”向“受众需求”转变,分类施策,精准普法。
──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坚持并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并持续打造领导干部旁听庭审特殊“法治教育课”。自主研发网上学法用法考试系统,覆盖全市国家工作人员12万余人,被司法部作为“司法行政改革新亮点”广泛宣传。
──聚焦青少年“源头”。推进中小学课堂法治教育“六落实”,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法治副校长遍布全市877所小学,527所中学。大学生辩论赛、法治原创作品征集大赛、“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等成为校园内最火法治品牌。
──兼顾公众“普惠性”。探索建立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发展测评数据库”,针对群众需求重点、供给方式等开展深度调研。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打造基层普法平台,畅通普法宣传“最后一米”。
注重文化熏陶 培育法治精神
“如何看待离婚‘冷静期’?”“如何定义隐私权?”“如何看待临时性监护?”……7月14日,由市普法办、市司法局联合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津云新媒体集团举办的首期“津门普法──《民法典》与你同行”法治沙龙在“云”上开讲,百万网民在线学法热情高涨。
传承法治精神,润泽社会民生,将法治宣传融入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市普法工作者多年来的坚持。
──多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搭建声、屏、报、网立体宣传平台,全面提升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暨打击传销法治文艺基层行巡演、京津冀法治宣传教育协同发展法治文艺汇演等,倾心培育具有天津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
──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基地、阵地,以法治惠民为核心,命名21个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优秀阵地品牌,倾力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精品项目。
强化依法治理 夯实基层基础
每逢周末,家住滨海新区汉沽的李玉都会带着6岁的儿子到“家门口”附近的汉沽东滨里法治广场转上一圈,“享受亲子乐趣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法律知识,真的很棒!”李玉竖着大拇指称赞。
其实,李玉点赞的东滨里法治广场,只是我市打造的普法特色品牌之一。5年来,为找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结合点,筑牢基层依法治理“压舱石”,我市开展了精准普法“十大品牌”推选活动,推动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在法律六进、新媒体普法、法治文化等不同领域形成品牌。
与此同时,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组织开展了“天津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评选,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动态发展,圆满完成7批次、5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
确定了16个市级普法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推动帮扶困难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全市有3个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9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聚法治之力,筑发展之基。站在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探索新时代下普法工作新方法,打好法治宣传教育“组合拳”……海河两岸法治天津的崭新画卷正在激情绘就。(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