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是我扶贫支教启程的日子,这一天我离开天津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在藏的四百多个日日夜夜,有生活的艰苦、工作的繁忙、教与学的困惑、夜阑人静时的深思,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与奉献的快乐。伴着岁月的轻抚,一路前行,心也越来越宁静。
我喜欢苏轼,喜欢他在旅途沉浮中的人生感悟与旷达,喜欢他的“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喜欢词里告诉我的,所谓岁月静好,是需要自己负重前行。
2018年3月11日中午,我们平安抵达海拔4300米的昌都邦达机场,首先迎接我的不是雪域风光,冷,是我出机舱后的第一感觉,没过几分钟就开始头痛,痛得有些恶心,头重脚轻,学校领导给我准备的红景天和丹参齐上阵才稍稍好过了一点,然后闭上眼,告诉自己别紧张。就这样,又经过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下午到达了位于俄洛镇的住地——昌都市第四高级中学宿舍。我几乎在昏沉中结束了这一天。第二天,我们与二高的领导和老师见面,从四高走到二高校园共1.5公里,我走了20分钟,头依旧痛,腰也疼得厉害。但顾不得这些,作为第一批援藏教师,我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我被分配到了高二年级,当天就有晚课,从17:30一直到21:40。就这样,在晕头转向中,在各种疼痛中,从无到有中,我开始了在这个海拔3400米的小镇上的工作与生活。
我时刻告诉自己,你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党员,应认真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传递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我积极参加校党总支的党员教育、学习培训活动,积极向校党总支刊物《党建之光》投稿,其中《信仰》一文刊发在第八期。同时,我热心参与校党总支组织的“三联三进一帮扶”活动,多次为贫困地区及生活困难的老师捐款,每学期都会在任教的班里帮扶一名同学,并长期固定帮扶学生德西拥宗,将一直助其大学毕业。回津后,我依然按学期给予她学习生活上的资助。在俄洛的日子里,我尽其所能,努力帮助他们。
在这里教书是有些辛苦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老师就更辛苦些,是所有学科中任务量最大的。第一个月我就适应了这里的语文课教学,学生在第一次月考时成绩还不错。但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这里的学生知识储备太匮乏了。我希望能提供给学生之前老师不太讲解但却能对他们长期有益的知识和能力。但遗憾的是,这里的学生每学期都会分班,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班,高二分快慢班,高三分火箭班、精英班、普通班。我教了三个学期,换了三批学生,让我的教学计划难以持续,但我还是尽量调整并坚持了下来。
初接高二的月考后,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读书,教他们如何有效读书。他们没有书,我就自己买来书奖励成绩优异的、进步的同学。注意带学生写作文,讲评作文,在整合课内资源之后,我与学生们共同探索如何进行写作,先后写过《感谢不曾拥有》《我长大了》等多篇习作,并给他们讲解文学阅读鉴赏与答题的技巧以及作答规范。到了高一,我自己正式开设了阅读课,这门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是为写作训练打下基础,向学生们讲解如何讲话与书面表达。在上学期,我讲解区编教材的重点篇目,加入散文鉴赏与记叙文写作;在下学期,则针对他们的考试弱项,系统讲授语法知识、说明文知识以及文言文的实词推断和断句技巧。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和眼界。
一年半,我共作课三次。2018年春季学期参加了“教学大练兵”活动,作“材料作文习作讲评”一课;秋季学期帮助援藏教师夏德源作《白马湖之冬》的市级展示课,帮助本地教师陈君老师作《致橡树》一课;2019年春季学期还有两次展示课——《迢迢牵牛星》和《致大雁》。我执著地做着自己喜欢做、应该做、可以做的事,在二高给学生、老师和自己都留下了一点记忆。
在藏近14个月,读书占去了我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细细算来,居然读了53本书,也写了数万字的读书随笔。阅读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虽然足不出户,却也尝尽酸甜苦辣,哭过,笑过,沉默过,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正是它们陪我度过了无数孤寂与静谧的夜晚。苏轼说:“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向往这样的人生状态,所以努力读书。我选择背诵喜欢的诗词,通过理解、感受诗词的内涵与意境,让自己独处的生活变得诗意起来。诗里有情,诗里有理,诗里有人生,诗里有初心。情浓之时偶尔也会写上几首上不得台面的诗词,抒写内心。
诗歌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还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我和学校的几位爱好诗词的老师共同成立了一个“无为诗苑”,还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将我们写的诗词发表在上面。这样,我每天还多了一份工作,整理诗词,按时发表。同时也因为诗词结识了本地的彭力、宋小勤、李阿丹、巴桑旺姆四位老师。受宋小勤老师的委托,我为驻林芝某边防团编写了团歌《藏东利剑》。
从进藏开始,我便决定写点什么记录这一次珍贵的人生旅程,以记录心情为主的随笔——《俄洛记》便是从那时候开始动笔的。那些珍贵难忘的扶贫支教记忆,在自己的文字中留存下来。
2019年7月20日,我平安地回到了天津,满载着希望、记忆与成果回到了老地方。在重拾这些点滴过往时,这一段珍藏与回忆在我的脑海中再次闪光,成为我最为宝贵与难割舍的“岁月静好”——作为万千国家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能够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坚定扶贫攻坚的决心,为了祖国更加美丽繁荣的未来做出不懈的努力,我深感荣光。
(供稿: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党办 作者:东丽区四合庄中学 翁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