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18位天津援疆干部下沉到和田地区东三县乡镇一线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援疆干部孙万辉在村民家种树。

10月的南疆,昼夜温差较大,16时的阳光仍然灼热。为了推进脱贫攻坚项目,挂职于田县阿热勒乡的天津援疆干部刘子鑫和杨一要下乡入户,他们俩不约而同地骑上了自行车。

在午后大热天,选择自行车出行,对援疆干部来说确实比较辛苦。眼下,单车已成为这对儿工作搭档出行的首选工具,陪伴他俩在于田县阿热勒乡的乡村公路上走了上千公里。

今年4月,赴新疆工作的静海区大丰堆镇公共安全办公室副主任、挂职阿热勒乡党委副书记的刘子鑫和北辰区农委综合执法大队第三大队队长、挂职阿热勒乡副乡长的杨一在阿热勒乡因为出行的问题犯了难。当地相关部门规定,为了安全,援疆干部不能驾车出行,于是他俩不得不考虑其他出行方式。两人想起,可以买一辆自行车救急。

在阿热勒乡乡政府门口的一家自行车行,刘子鑫看中了一款自行车,管材厚实,结构牢固,适合沙漠地带骑行。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以500元的价格成交。回到驻地,他们翻看自行车的说明书,上面清楚地写着“产地: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俩人相视一笑,在离家万里的新疆,见到天津产的自行车,这也算是一种缘分。杨一舍不得天津家里的自行车,于是通过物流公司把自行车从天津托运到和田,辗转多日,车子才到达阿热勒乡的驻地。自此以后,他们俩多数时候选择骑单车出行,与单车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当前,第十批天津援疆干部有18人下沉到和田地区东三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的乡镇。平均每个县6人,分布在三个乡,俩人一组,分别挂职乡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长。除了骑单车出行外,这些下沉乡镇的援疆干部还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沙漠地区书写着新的扶贫故事。

援疆干部杨一(右一)拿着库尔班手工坊样品找供货商洽谈业务。

冲锋在前

提起新疆,很多天津市民都会觉得遥远。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地理上的距离和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和语言难懂。对于援疆干部来说,到南疆地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也需要克服“语言关”、“生活关”、“心理关”等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

红桥区三条石街道办事处党建办副主任、挂职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副乡长的李宪策,是一位退伍军人。在部队时,他是连队的指导员,带着士兵们一起劳动、一起冲锋。他把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带到了新疆,也让他更快地获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在进行环境大清理的活动中,需要从事挖土、搬运的体力活。李宪策带着当地的几位巴郎子(维吾尔族男青年)来到了清理现场。刚一下车,他就抄起了铁锹,埋头挖起了土。巴郎子看到这位乡干部冲在一线,也拿起工具干了起来。

休息时刻,当地男青年的家人们送来了手抓饭。李宪策却没有家人来送饭。他故意转移话题,说要到旁边转一转,看看其他地方是否需要修整。一位男青年意识到,刚才带着他们干活儿的副乡长没有饭吃,于是故意拉住他,要让他品尝一下自己的手抓饭;还有的男青年拿出了刚洗好的葡萄,也让他尝一尝。这些男青年诚恳期盼的眼神,让他有了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他也没有见外,坐在地上就吃了起来。

等到挖渠时,任务比较重。李宪策又干在前。他对本地男青年说:“这个操作比较费力,咱们排队轮流上,每人挖三十锹,接着下一个人上。”说完,他就先跳了下去,一锹一锹地挖了三十下。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当地男青年都干得非常卖力,热火朝天的场面还吸引了路人,不少人也停下来过来帮忙。

等到夜幕降临时,工程基本完工了,累了大半天的男青年们都坐下来歇息。一位当地的驻村干部和李宪策坐在了一起,对他说:“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冲锋在一线上的援派干部,你真是不一般!就今天这个工程量,要是没你带着干,很可能拖上一个星期也干不完……”李宪策也体会到,他过去在部队锤炼出的能吃苦、能战斗、能冲锋的精神品质,在地方工作、尤其是在援疆工作中也能发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宪策经常带着本地的几位青年值勤,引导居民排队做核酸检测。

完工时已是深夜时分,乡政府食堂的厨师已经下班了。眼看跟着自己干活的青年们累得站不直身子,却不能吃上一口饭。为了安抚这些青年,李献策向他们保证,一定不会让他们饿着肚子睡觉。于是,他亲自下厨,在乡政府食堂做了一大锅蛋炒饭。累了一天的青年们看到副乡长端出来炒米饭后非常兴奋,围着他又说又笑。餐食虽然简单,但大家并不在意,他们吃的很满意。这次经历,进一步拉近了李宪策和当地群众的距离。

5月的一天,李宪策骑着自行车在乡村公路上,忽然传来孩子的啼哭声,他赶紧四处搜寻,果然,在不远处的河沟里,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落水哭喊,声音越来越弱。他赶紧下水,把孩子救了上来。“我的孩子是今年4月份出生的,但我3月下旬就进疆了,因此我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见到并救起这个维吾尔族孩子的时候,就像见到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宪策说。

南开区市场监管局长虹街市场监督所副所长、挂职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党委副书记的牛晓帆说起,他和李宪策一起走访入户,和当地村民一起干农活,慢慢地学会了一些“您好”“谢谢”等维吾尔族日常用语。为了方便沟通,他还和李宪策一起用手机下载了语言翻译小程序,在与村民们交谈时使用。跨越了语言障碍后,他们和本地群众的联系更紧密了。一次,去学校捐赠学习用品,一位维吾尔族小女孩给牛晓帆系上了红领巾,这让他非常感慨:“民族团结一家亲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只要你真心对同胞、对群众,他们也会真心地感谢你。那善良纯真的眼神,真的让人忘不掉。”

援疆干部刘振兴(中间穿白衣者)在策勒县草场对当地村民做访谈。

克服困难

每一个援疆干部都有一份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的梦想。在脱贫攻坚战中,这些援疆干部把脱贫事业放在了首位,力争在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心怀梦想,路程艰辛,这种经历,就像踏着沙漠寻找绿洲和水源。

蓟州区下窝头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挂职策勒县达玛沟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振兴,3月底到达南疆沙漠边缘的达玛沟乡。刚一开展工作,他就了解到,当地有一批飞鹅滞销,急需找到销路。去年,一项养殖飞鹅的脱贫项目收获了成品飞鹅7万多只,其中的5万多只卖了出去,还有1.7万只滞销在冷库。如果不尽快卖掉这批飞鹅,农户的收益很难兑现,会影响下一步的脱贫攻坚计划。

于是,刘振兴开始谋划着如何卖鹅。最开始,他联系了天津津南区一家企业和天津一家大型国有公司,邀请他们到策勒县达玛沟乡冷库实地查看这批飞鹅,因冷链运输等原因,两家企业放弃采购。半个月后,5月下旬,刘振兴联系上蓟州区绿色食品公司,这家企业经现场考察后确定采购,总价200余万元。

6月下旬,刘振兴开始联系冷链长途运输车,跑完检疫、交通等手续后,又联系更换了飞鹅的包装袋。等到冷链车来装货,刘振兴和当地干部一起在冷库称重,确保每一只飞鹅的重量在2公斤以上。由于是反复操作,“到最后我拿起包装袋感觉一下,就知道这只飞鹅够不够2公斤了。”刘振兴说。7月初,由当地干部苏力坦·艾力押车,历经五天五夜把第一批1.3万只飞鹅运到了蓟州区绿色食品公司。

接下来的四千多只飞鹅在运输上却出了问题。由于货量小、路途远,南疆的长途冷链车不愿接单。最终,一位和田的司机接单,但是表示要在乌鲁木齐停下来配货,车辆满载后再发往天津。但这位司机载着飞鹅离开策勒县达玛沟乡后,刘振兴却联系不上他了,三天三夜也打不通这位司机的电话。

又过了几天,这位司机才回电话,说在乌鲁木齐一直没有配到足量的货,受到疫情影响,外运的不确定性增加,他先把飞鹅卸在了乌鲁木齐的一家冷库里,他接下来继续找货。刘振兴也通过各种关系帮他找货。结果,在乌鲁木齐找到了足量的外运货源,和飞鹅一起运往了天津。卖鹅的曲折经历,被刘振兴记在了手机日记里。如今,他翻着日历,不再有当初的焦虑,而是多了一份淡然和从容。“这批飞鹅的销售,最终有利于1000多户村民的脱贫。”河北区财政局青年干部、挂职达玛沟乡副乡长的彭顺说。

挂职于田县阿热勒乡副乡长的杨一,在开展脱贫攻坚项目时也遇到了困难。5月份,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多方调研考察,决定启动库尔班手工坊的建设,让贫困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近脱贫。经过计算,需要在每一个贫困村找到一间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的房间,用作车间和仓库。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一些贫困村,这么大的房间,很少有空着不用的。即使找到了这样的房间,还需要说服当地的干部、群众,让他们先把房间腾出来,用作建设库尔班扶贫手工坊。经过多次走访、交涉、劝说,才在夏玛勒巴格村等找到了空房间。

找到房间后,还要找到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当初,手工坊确定生产木摇扇,手柄所需的木棒得由木材厂供货。于是,杨一和阿热勒乡党委副书记刘子鑫、天津华喜汇通公司等工作人员一起找到当地的木材厂,请他们按照样品供货。由于手柄的进货量不大,很多木材厂都拒绝供货,后来,经过多次走访,才找到了愿意供货且质量可靠的木材厂。

库尔班手工坊刚开工时,来观望的妇女很多,但愿意直接来上班的却非常少。这让杨一、刘子鑫和华喜汇通公司的工作人员有些着急:好不容易搭台建设的扶贫车间,不能因为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停滞不前。于是,杨一和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华喜汇通公司工作人员一起策划,决定用“周薪制”激励务工妇女,吸引更多的村民前来工作。

开工一周后,华喜汇通公司从银行取出现款,每份有零有整382.5元,一个信封、一个信封地发到务工者手里,每位务工者都当场数钱并签字确认。这种发工资的方式,让村民们劳有所得,领到工资后充满兴奋和喜悦感。当周围村民看到这些务工者真能从库尔班手工坊领到工资时,纷纷报名要求加入。于是,库尔班手工坊在阿热勒乡和于田县的其他乡镇发展了起来。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贫困村的手工坊投入了运营。

基业长青

扶贫不在一时,而在长远。天津这些援疆干部正在推进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这些项目持续产生回报,即使他们结束援疆返津,当地村民仍能从项目中获得收益,进而彻底拔掉穷根子。

时下,和田地区于田县的多个乡镇在开展村民庭院改造,下沉到基层的援疆干部在一线推动这项工作。过去,村民的房屋布局多不规整,也不合理,种植、养殖活动互相干扰,生活也不方便,影响了脱贫致富。庭院改造,对村民家的种植区、生活区、养殖区进行分离,各个区域各有分工,种植和养殖的效益也能得到提升。

西青区辛口镇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挂职于田县斯也克乡党委副书记的孙万辉,在庭院改造中主抓奥尔曼村。去年底,该村80多户居民,其中有50多户居民的庭院不达标。孙万辉入村走访后设想,先推动一户贫困户改造庭院,进而带动其他村民。他捐助了一笔钱购置了沙子、水泥等材料给这户村民,结果,再过几天去现场查看,发现水泥不见了踪影。再细细追问得知,贫困户不理解也不支持庭院改造,已把水泥变卖了。经过耐心劝说,这位村民理解了庭院改造的意义,也改变了态度。

改造后的庭院宽敞又整齐。种植区里种上了各种蔬菜和葡萄、石榴等果树,生活区里则设置了起居室、客厅、厨房等,而生活区的后面是养殖区,农户自己通过小额贷款养殖了牛、羊、鸡等,实现了庭院内脱贫致富。“既安居又富民,庭院改造让村民们安居乐业,这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工程。”孙万辉说。

在于田县斯也克乡、阿热勒乡、托格日尕孜乡,西青区分别出资援助建设了夜市,提供的摊位可以让贫困户创业,保安、清洁等工作岗位也能解决当地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在托格日尕孜乡的夜市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供电箱损坏、线路不通的难题,副乡长李宪策与供电公司及工程公司积极沟通,通过“先修后批”的方式解决了供电问题,加快了工程的进度。“每一个夜市,都寄托着天津援疆干部的希望。这些夜市开张后,可以带动贫困户脱贫,还能丰富村民们的生活,持续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李宪策说。

回首半年多时间来下沉乡镇基层的援疆经历,策勒县达玛沟乡副书记刘振兴在一篇心得中写道:从巍巍昆仑到茫茫戈壁,从不腐胡杨到浩瀚沙海,无不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人员在这里洒下的辛勤汗水。在这里,每一位援疆人就如同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一棵树、昆仑山上的一片雪,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新担当和新作为。这份感悟和情怀,也在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来到边疆,继续书写新的援疆故事。(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