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生活> 正文

小站稻发源地津南区会馆村 振兴小站稻造福众乡亲

沉甸甸的稻穗让郑加林(右一)和村民们对丰收充满期待。

“会馆村是小站稻的根。”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2017年之后,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小站稻计划,这个小站稻的故里再次因米而兴、因米闻名,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

会馆村因清末李鸿章部淮军的会馆设置于此而得名。该部由周盛传、周盛波兄弟两人先后统领,他们大力垦荒种稻,是小站稻的拓植者,建于1890年的周公祠就在会馆村。该村出产的小站稻,因土壤和水源等有利条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且口感润滑香糯。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干旱和水污染等原因,这个因小站稻闻名的村庄不得不改种玉米和高粱,后来又把耕地承包给别人种棉花。

村子拆迁整合后,乡亲们都住上了楼房,村里在镇开发区置换的厂房也给村集体带来不少收入。但小站稻是会馆村的魂,没有小站稻,会馆村全村上下都感觉缺少了什么。

自2017年上任后,郑加林带领村领导班子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他们以改善村居环境为重点,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常态化,而且清理、疏浚了曾经淤塞的河道。会馆村重新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会馆村不能没有小站稻,小站稻也离不开会馆村。”201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小站稻计划,津南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举全区之力做优做强小站稻,会馆村终于迎来了小站稻复种的历史时刻。这一年,他们种了300多亩小站稻,生产了30余万斤稻谷,给村里带来300余万元的产值。到年底,村委会给每位村民分了120斤稻米,品尝着久违的家乡味道,有的老人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2018年种植了400亩,2019年又增加了100亩,而到今年会馆村的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余亩,现在这些小站稻丰收在即。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郑加林时刻牵挂着这一大片小站稻的成长,从插秧那一天开始,他就经常来到稻田查看长势,和管护的村民细心交流。

“今年的丰收已成定局,我们这700多亩小站稻能打70多万斤稻谷,能产出45万斤稻米,产值将达到450余万元。同时,稻蟹混养将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站在稻田埂上,望着金灿灿的稻田,那份对于丰收的期盼洋溢在郑加林和村民们脸上。

现在的会馆村,村民们住着楼房,有医疗保险,年底不仅能分到米,而且每人还有300元的补助。孩子们考上大学本科能得到4000元奖励,考上大专能得到3000元奖励。镇里每年还要给每位村民1550元的土地流转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能拿到1000元“退休费”,70岁以上的更是能拿到1700元。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舒坦。

然而,郑加林并不满足。“得益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我们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这里有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公祠、有近千亩稻田,生态环境良好,更是小站稻的故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郑加林指着稻田边的水渠说:“将来,我们这里将开通游船,广大游客可乘船饱览小站稻故乡的生态美景。”(津云新闻编辑尹辰辰)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