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体育> 正文

“奖”个故事:这种精神 支撑着平凡的个体

耀眼夺目1981年奖杯屹立在展厅的入口处,那是一段时代开启的象征。再往前走几步,便可看见两块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陈设在展柜中,挂脖的布条已有些褪色,但金牌的光泽却依旧可以通过玻璃罩,折射到每位观展人的眼中。

在这两块金牌面前,记者看到熟悉的身影,连续两天都能在美术馆看到他,“叫我小昕好了”,和美术馆中大量戴着老花镜,两鬓斑白的老球迷不同,小昕很年轻,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

从1981到2004,20多载岁月,中国女排站上顶峰,高处跌落,又向上攀爬,这是一段王者归来的故事,而小昕和与排球的故事也要从2004年说起。

第一次听说“惊天逆转”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五连冠的辉煌存在于发黄的报纸、父辈的口口相传,而2004年惊心动魄的大逆转,或许成为诸多人的排球初心。那是16年前的夏夜,突然被父亲的一声“漂亮!”吵醒,我迷迷糊糊地走下床坐在了电视机前,那是我第一次观看排球比赛,不懂规则,不懂赛制,只是觉得让球别落在地上很有意思。我看了眼电视屏幕左上角的比分,2:2平。

随后只要对手没有接住中国队的球,我就和父亲一起鼓掌欢呼。我最鲜明的记忆停留在中国队9号球员大力扣球后,所有身着红色球衣的人都涌入球场,大家哭着、笑着、跳着。而父亲在此时用力拍了下桌子,时针已走向凌晨三点,窗外,安静的夏夜突然沸腾,原来整个小区都在等待这一刻。

转天,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席卷而来,我才知道9号球员叫张越红,我们的对手是俄罗斯,而我们获得的是奥运会最高荣誉,距离上次得此殊荣已整整20年。

走进《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2004年的痕迹,那是我第一次观看中国女排;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惊天大逆转”这个词;那是我的排球初心。

助教 负“重”前行

最后一粒球落了地,亿万人悬着一夜的心也放下了。红色的球衣重进球场,好似团团跳跃的火焰,将雅典的赛场气氛推向最炽热的高潮。所有球员围成一圈,用尽全部的力气去欢庆,张娜曾在回忆那一刻时表示最后一个球扣下去我第一个冲进场地,心情激动但大脑却一片空白,拥抱了谁,说了什么完全不记得。

此时却有一个瘦削的身影站在场边,默默将双手捂住脸颊,而泪水却从她的指缝中留出。“姐姐!姐姐!”刚刚冲进场地的球员们又跑回场边,想要拥抱默默哭泣的赖亚文。此时另一位教练组成员却阻止了球员们大幅度的动作,球员们在此刻才得知赖亚文在来到雅典之前已经怀有身孕,但她却默不作声,依旧随队伍前行。

“我们真的是在决赛结束后才知道亚文姐怀有身孕,在雅典无论是训练、比赛还是辅助陈忠和指导进行工作,她都与平时没有丝毫的差别。”李珊说。事实上,怀孕初期的赖亚文孕吐反应强烈,但她从未表现出来,只有身边的几个教练组成员知道真相。

雅典奥运会转年,赖亚文的儿子出生,而儿子的小名则被取做“典典”。

替补 双膝封闭

每个人的国家队之路、冠军梦都是坎坷的。

雅典奥运备战周期艰苦异常,主力副攻赵蕊蕊“断腿”的重大伤情又给队内备战笼罩一层阴霾。主力暂时离队,年少的张萍在备战期被顶了上来。由于长期不在主力阵容中,与二传缺乏磨合,和队友失配,种种差距让张萍的备战困难重重。“我记得那时张萍练得特别苦,我和张娜在那段时间也一直陪伴着她。”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张萍将双膝都打上了封闭,没有别的念头。就是要上场,就是要为国争光,就是要拼到最后一刻。不过来到雅典后,教练组还是决定将比赛首发名额交给伤愈归队的赵蕊蕊。毕竟在那个时候赵蕊蕊的技术、打法、身高以及灵气都是队内数一数二的,被誉为中国最具天赋的副攻。而张萍在2004年只有22岁,是当时中国女排全队年龄最小的球员。

失落,遗憾,但即便不能首发,也要时刻做好最佳准备。

没有人料到赵蕊蕊在雅典奥运首场比赛就再度受伤被担架抬下场,张萍在随后的比赛中多次登场,并贡献惊艳表现。整个奥运会,张萍是中国队内得分第二多的球员,尤其在决赛中她拿到25分,拦网效率惊人。

替补强了,球队的整体实力就上去了。在中国女排国家队,有无数像张萍这样的替补身份,只要球队有需要,就必须立刻顶上,没有丝毫调整空间,因为没有人知道替补被换上时比分是1:1还是24:24。

精神 薪火相传

听过这些故事,小昕的眼眸有些红润。童年有些模糊的记忆再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而在曾经的凌晨时刻,用一球又一球将自己的困意砸走的球员们,就站在眼前,讲述着十几年前的惊心动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因为年少时看了排球就立志成为专业运动员,也没有因为喜欢上这项运动而突然逆袭成功。只是在我平凡甚至有些平庸的日子里,每当有困难,有波折,脑海中就会出现2004年那场逆转的画面。”小昕说。

原来真的有一支球队,一种精神,能支撑着每个平凡的个体走过他们的人生,在黑暗中点亮烛火,在困苦中指引方向。这种精神,不是十几个人独有的,也不是媒体报道塑造而成,而是中国人奋斗不息,永不放弃的真实写照,它会跨越时代,薪火相传。(津云新闻记者张爱迎 摄影刘欣)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