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府君山北侧有一座静谧的小山村,它叫西井峪,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石头村。村民们因石而生、因石而居、因石而乐,古朴遗风积淀出耐人寻味、如诗如画的乡愁内涵,渔阳镇西井峪村是本市唯 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及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夏末初秋时节,正是一年的旅游旺季,西井峪村迎来送往着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客人,人们之所以对它如此青睐,正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北方传统村落的印象,这里石头垒屋、石头建房、石头巷里,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古朴之中带有特色,特色之中又带着些许文艺气息。
同样的山,同样的水,这座当年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何变身成为网红村?村民的生活又如何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本报记者日前来到西井峪调研,零距离感受小山村迸发出的新活力。
这份活力源自于哪里呢?
——源自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曾经,开山采石是村民们的谋生手段,但也仅仅是维持温饱而已。现在,村民们从石头中挖掘出了更具价值的文化含金量,也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史料记载,西井峪村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而得名。这座小山村坐拥八亿年地质石岩,可以说村民们一直与石为伴,靠石而生。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甬路,都记录着这座小山村与石头的渊源。“过去我们村里很落后,我记忆中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才见到了煤油灯、见到了马车。”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维东介绍,“交通不发达就会导致封闭,越封闭就越贫穷。今天看来,封闭带来的唯 一好处就是石头村落被完整保留下来。”
西井峪村的村民也盼着过上好日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发现开山采石是可以赚钱的。“靠山吃山”的想法朴实而简单,可是这并没有给村民带来丰厚的回报。村里人开采出的云岩片因其质地脆弱,根本无法变成建筑材料,也就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开山采石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暴露无遗。周维东说:“村民是在靠山‘要钱’,但对于后代来说就是‘要命’。”面对种种乱象,蓟州区于2004年关停了全部矿山采石场。
采石场关停了,村民的收入从哪儿来?2005年,村里人效仿其他村的经营思路,开起了农家院。
在此后的10年里,西井峪村和其他村落一样走“客流量”路线,农家院床位数增加了,户主忙里忙外操持着,忙碌的背后,农家游发展过程中的通病逐渐浮出水面——单客价涨不上去,缺少旅游特色,游客越来越少……辛辛苦苦一年,村民口袋里也没有赚到多少钱。
到底怎么做才能奔小康呢?那时候,困惑、徘徊、焦躁等各种情绪悄悄在村里蔓延开来,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养在青山人未识”的石头村落本身就是遗产,是宝贝,是金饭碗。
——源自绿色发展之路中开启的新思维。西井峪村将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石头经”做大做强,创新思维也让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网红”,山村吸引来八方来客,村民收获了幸福。
2015年,西井峪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外来团队,联合启动了“西井峪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复兴全程委托运营计划”,开始了特色旅游工程的探索之路。保护与发展、先保护再发展的思路被首次提起,粗放型的传统农家院渐渐淡出,保护传统民居和发展精品旅游产业的新思维改变着西井峪的发展格局,也一步步引领着村民步入小康生活。
在西井峪村,有两棵银杏树,每到深秋都会被拍成照片和短视频,刷屏网络,那金黄色的落叶铺满院落,不少游客就是冲着这金灿灿的落叶而来。而因此命名的“两棵银杏树”民宿,其主人就是西井峪土生土长的“90后”周云龙。大学毕业后,他曾在郑州等地打工,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参与到民宿经营中来。
2018年是“两棵银杏树”民宿提升改造的一年,从传统农家院升级为精品农舍。重新装修后的小院保持石头特色,从房间到院落,从围墙到陈设,全部是就地取材的云岩片,装修风格更趋田园化,提供的服务也更精细,但千变万变,院子里的两棵银杏树未变,不仅没变,还将它打造成了具有“网红气质”的品牌。
眼下旅游旺季,周云龙的民宿一直处于“一房难求”的状态,平日里每天2000多元的收入,到了周末能达到3400元,比起过去经营“百元农家院”,收入大幅提升。今天的周云龙研究的是如何提升民宿品质,如何提高精细化服务,如何把“两棵银杏树”品牌做得更大。他说:“现在我家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源自新村民与原住村民的融合。新村民的到来带来了新思路、新玩法、新的运营管理模式,这让西井峪高端精品民宿集群初具规模,新兴旅游业态产品层出不穷,提升了发展的层次;而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则成了“镇店之宝”,他们特有的气质恰恰是乡愁的原味。
西井峪发展起来,成为网红了,自然也吸引着外乡人来投资。对外来的投资应该抱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维东坦言,自己曾在思想上有过矛盾。“主要是担心外来资本的涌入会破坏了西井峪村的原汁原味儿。”周维东说,“但是如果把村子完全‘封闭’起来,又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后来,西井峪村制订了完善的发展规划,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外来投资可以,但是要符合西井峪的规划要求。
城里人孙剑涛是西井峪村的新村民,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股承包村里的民居,并起名“璞峪·俩院儿”。这个夏天,孙剑涛又加大了资金投入。之所以在此投资,孙剑涛认为:“这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基础条件非常好。而且村民不排 外,民风淳朴。”实践证明,新村民的到来无论是对房屋的改造,还是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都贡献良多,他们带来了大山之外前卫的观念,带来了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打造出将田园气息与前卫理念交融在一起的新产品,这恰恰切准了高端市场的需求。
新村民的到来也让西井峪的原住村民有了学习的对象。
在西井峪有一家精品农舍称为“暖香轻舍”,女主人尹红梅是西井峪人,2018年,投入百万元打造了这所精品农舍,每年经营收入都能达到30多万元。面对丰厚的经营收益,尹红梅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她说:“越做越觉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线上营销这块,有点做不来。”2020年,她将农舍承包给了全新的运营团队,新团队入住后,尹红梅不满足于享受坐收租金的休闲生活,反而通过“返聘”的方式继续在“暖香轻舍”里工作、学习。尹红梅说:“民宿与宾馆最大的区别在于主人的存在感,运营团队希望我留下来,能够给客人带来回家的感觉。我也通过这个机会向年轻人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无论是在客房服务,还是在品牌推广上,都得到了进步。”
新村民与原住村民的融合成了西井峪提升发展的动力。
今天的西井峪早已不是过去的西井峪,这座小山村已经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村民们说,以前看周围的大山,眼里只有不值钱的石头,而现在这些石头早已经变成了千金难换的璞玉。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西井峪,你能“峪”见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