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治病就像军人打仗,没有重来的机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疫情,他与病毒作斗争,和疫情抢时间。他是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呼吸病授衔专家李月川,也是退役军人李月川。
1976年,李月川入伍,在服役期间考入天津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到原北京军区254医院工作,1987年从部队转业至市胸科医院。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与临床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每当呼吸系统感染为特征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李月川都会坚守“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部队培养的军医,这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使命所在。”
无论是在2003年抗击SARS病毒的战场,还是2009年抗击甲流病毒的前沿,抑或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线,作为市级专家组主要成员,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防治现场。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临危受命的李月川,全身心投入到天津市和胸科医院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
今年大年初三是李月川的生日,但作为呼吸医学领域的专家,他需要马不停蹄的为医疗队做培训,所以来不及和家人多解释,他选择日夜兼程和同事们一起抗击疫情。
李月川今年已经63岁了,有人劝他可以把工作的节奏放缓一些,但是作为军人出身的他,依然闲不住,他希望把自己的团队打造得更优秀,这样才能放心地退二线。
记者采访当日,李月川正在给一位从唐山来的肺脓肿恢复期的患者做检查。病人由于多年的老慢支导致肺脓肿,送来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但是李月川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毫不犹豫地收治了这名病人。因为在他眼里,每一个病人的生命都很重要,都是对自己的性命相托。
李月川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始终保持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呼吸学科带头人,他创建了天津市第一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本市最大、开展4级诊疗操作项目最多的呼吸内镜中心,推动了我市胸科医院呼吸学科的全面发展。他在国内首创的“把以生命支持为特征的呼吸危重症和以内镜为平台的介入肺脏病学结合为一体”的发展模式,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他主持完成开发、引进新技术填补天津市25项卫生空白,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十佳”医生,中国呼吸医师奖,中国第三届“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京津冀呼吸医师联盟理事长,天津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这些职务表明了他的学术成就。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月川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表现突出。他已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30余名,指导科里年轻医生、进修生、规培生更是无数,其医者仁心、严谨治学、精益求精、雷厉风行的理念让学生受益匪浅。他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编委出版著作5部,获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科研成果2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目前还兼任天津医药、保健医苑、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杂志的编委。
军人医者的使命、担当与勇气鼓舞他奋勇向前,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言传身教的老师,严谨创新的学者,更是一名担当奉献的共产党人。(津云新闻记者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