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李娜在隔离点采样成功。
凌晨4时半,李娜背起行囊,在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又忍不住绕回到卧室的床边。一对双胞胎女儿睡得正甜,捧着她们肉嘟嘟的小脸儿,李娜亲了又亲。然后,她深深地吸一口气,出发。
此行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疫情重地——湖北。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市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卫健委号召,2月12日上午,首批“一省包一市”医疗队启程出征。
站在117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医疗队里,这位年轻的“85后”、从事微生物检验8年的“老兵”,盼望多日的新春愿望终于达成。
那一天,李娜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这样的文字:下一站——恩施!疫情消退之日,方是返程归来之时。
“把我排第一个!”
“湖北恩施!有意速报!”2月10日深夜,李娜做完当日最后一例核酸检测实验,扫了一眼“西青疾控一家亲”工作群,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大家似乎都在等这个消息。李娜在手机上打下:“我报名!”而此时,她发现群里已经有很多同事“排好队”了。
战士终归是属于战场的。这些终日与流行病、传染病较量的疾控人,人人都在摩拳擦掌,渴望到疫情最严重的战场去拼杀。大家当仁不让,如男孩子般率性的李娜忍不住“插了队”,迫不及待地在群里“大声疾呼”:“把我排第一个!”
在西青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隋宏的眼中,想让李娜这个姑娘面对工作时不争不抢、不往前冲,那是不可能的。
“一屋子的实验设备都是她搬过来的。”大年三十一大早,隋宏就看到李娜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随着我市第一例确诊病例的出现,疾控系统吹响集结号,西青疾控进入战时状态,全中心70多人都行动起来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一场人民健康的保卫战。
时间紧、任务重,没时间吃饭。购买检测试剂、确定实验操作流程、撰写作业指导书、进行预实验等等,待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已是星光满天。
转天是大年初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李娜所在的微生物检验科将承担区内所有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实验。
“我来!”穿上密不透气的三级防护服,李娜走进实验室。一个实验,从接样到出结果,至少需要3至4个小时。胸闷、憋气,面罩上挂满了水汽。再出来,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衣服还没干,下一轮实验又开始了。几轮下来,十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很多样本是在夜里送来的。
“准备接样!”对讲机传出喊话声,李娜和同事们迅速从椅子搭建的“硬板床”上弹起,全副武装继续“战斗”。有时难得回家一次,也总是在孩子的哭声中离家。
“一定要连夜做吗?”
“必须,一刻也不能等!”李娜说,这份工作就是在与病毒竞速、与疫情赛跑,除了要有最快的速度,更需要最准确的结果。
区内一例高度疑似患者进行第5次核酸检测之后,才显示“阳性”。此前临床高度疑似,但4次鼻咽拭子均为阴性,一直不能确诊。患者担心、家属着急。李娜了解核酸检测的特点,新冠肺炎早期发病于肺部边缘,很有可能鼻咽拭子采集不到有效标本,她建议采集痰液样本。
果然,第5次的痰液检测,病毒现出了原形。患者立即转往海河医院,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跟上,为患者救治赢得了时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
“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很多年”
千里大驰援开始了,李娜心中的那颗火种被点燃了。1月30日晚7时,她忍不住拿起手机,给市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的相关领导发信息自荐。
“我想去武汉,随时准备着,咱这边有安排吗?”西青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建美收到了李娜的信息。
“有通知马上行动。”张建美了解李娜,她家困难不小,俩孩子才3岁,父亲刚出院,老公是警察,也在抗疫一线,“你留家坚守吧!”
李娜心有不甘。
直到2月10日晚,那则紧急通知让李娜又燃起了希望。眼看着群里名额马上被“秒”,她直接给张建美发了一条私信。除了再次表达出征的决心,还把自己狠狠夸了一顿——
8年医学生经历,成绩优异,本科学的是预防医学,研究生专攻检验。读研期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做了3年呼吸道病原体监测。
李娜所言不虚。
2012年她走出校园,坚定地认为自己肩上是有使命的,如果说医生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天使,那么疾控人就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自己学了那么多年专业课,就是为了国家需要的时候,能不负众望地冲上去。
“这批仪器还没开箱。你来了,就带头建实验室!”8年前,就冲这句话,李娜坚决放弃了另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留了下来。那时西青区疾控中心还在一座两层半的旧楼里,核酸检测是空白。后来,中心搬进新大楼,李娜开箱装机,牵头进行实验室建设。每一个小物件、每一种试剂耗材,都是她和同事一点点置办的。
接下来,每天坐地铁跑市疾控中心进修,参与各项实验操作、检验、结果分析……从无到有、从跟师学习到独当一面,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一点点建起来了,成为具有病毒核酸检验资质的P2实验室。
“与病毒较量这么多年,随时等着它来敲门!”这些年,李娜战过流感、斗过手足口,更与不明原因肺炎过过招。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面临的未知风险,每一次实验,都可能在与病毒面对面;每一份样本,都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传染源。而李娜,在工作8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千余份病毒检测的实战经验。
“家里我都安排好了!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很多年。”李娜说。
“逆行,本就是最需要我去的方向!”
2月10日深夜,李娜终于进入单位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她直言这个春节有两件幸运的事儿,一是父亲春节前病愈出院,二是她争取到了去湖北抗疫的机会。
来不及与家人一一道别,2月12日,李娜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加入天津医疗队的行列,带着一腔热血,前往湖北恩施。
她的目的地是恩施州来凤县。来不及休整,第二天一大早,到县疾控中心报到,用两小时熟悉流程,然后与当地医务人员开始并肩战斗。
有很多人把这叫做“逆行”,可在李娜看来,去往最需要的地方,恰是她本来就该去的方向。
为进一步遏制疫情发展,湖北省提出了加快核酸检测进度,对疑似患者的核酸检测当日清零的要求。来凤县在高峰时每天检测量高达120余例,当地疾控人员已连续奋战多日,天津疾控团队的到来,不啻雪中送炭。
李娜每天都很忙,早晨到隔离点采样,下午进入实验室,常常是半夜才出来。疫区实验室条件有限,没有负压环境,需要十二万分的小心。与病毒短兵相接,每道程序都危险重重。
“不怕吗?”
“怕,能不怕吗?”李娜坦言。但比“怕”更大的力量,是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心,一个个实验背后,连接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生命,患者、患者家属、密切接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家属,都在等待一个结果,疾控人要用自己的专业,给出精准的回答。
让李娜欣慰的是,这些天,来凤县已经多天没有阳性病例了。她到隔离点去采样,把更多放松的情绪带给老百姓。
一名3岁的小姑娘看到穿成“大白”的李娜,吓哭了,这让李娜立马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她在空中给了小姑娘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把一个全新的采样管放到小姑娘眼前,红色的液体里那些闪亮的小珠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好漂亮哦!宝宝你把嘴张开,让阿姨看看,阿姨把这个小管子送给你!”小姑娘不哭了,乖乖把嘴张开,李娜以最快的速度采集了咽拭子。
当地百姓也尽自己的努力保护着她。
一名10岁的小男孩,出现了发烧症状,李娜去采样。在采集过程中,虽然已是最大限度的“快”和“准”,但小男孩还是忍不住咳嗽。小男孩的奶奶冲上来教训:“别冲着大夫咳嗽,他们每天都在冒着危险工作。”老奶奶的话让李娜眼眶湿润了。
她无数次感受到了这种朴素的、默默的关心。到来凤县已经20多天了,她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看这座小县城。昨天,透过玻璃窗,李娜发现在细密的春雨中,木兰花已经开放。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
李娜相信,离胜利那天不远了。(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