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分享按钮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记天津海河医院投身疫情阻击战的白衣战士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天津第一家收治患者的定点医院,海河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与员工奋战在阻击战最前沿,特别是红区的白衣战士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的生命。截至2月26日,已有96名患者治愈出院。

疫情伊始,海河医院成立“抗击新冠,保卫津门”突击队。本报资料照片

勇者

无惧

这是一群战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毫不畏惧,将挽救患者生命视为自己的天职。

“专家组下达了治疗意见,走!”

一名气管插管的患者呼吸困难,吸气费力,吸痰管吸痰不畅。身在海河医院红区、从事危重症治疗多年的于洪志,马上要评估气道情况。他穿上防护服、戴上呼吸保护器和手套,走进了这名病人的隔离负压病房。他要做的操作对于红区医生来讲是危险的──给患者做气管镜检查。这项操作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要将气管镜放入患者的气道,患者呼出的气息和飞沫随时可能扑到医生的面部。

于洪志查看了患者的情况,调好呼吸机参数,给上麻醉药,摆正患者体位,从护士手中接过镜子,小心放入患者气管插管中……十几分钟后,操作结束,患者气道情况一目了然,阻塞的分泌物成功清除。很快,患者呼吸顺畅了。

面对患者,这番操作像在悬崖边行走,然而他精准地完成了。疫情发生后,这样的工作对于洪志来讲,已是家常便饭。在红区内,于洪志的一个班就是24个小时。在这一天一夜之内,他必须绷紧神经,随时准备救治患者。

今年42岁的于洪志是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也是天津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呼吸专家组的成员,同时担任海河医院红区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第一突击队队长。身材瘦弱的他,有着顽强的意志。自1月21日进入红区后,他除了给病人治疗,还要做好病区管理和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和专家们一起研究患者的病情,写病程记录,收集数据,身上的担子非常重。为了与死神赛跑,他有时会长时间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穿着防护服,呼吸困难、行动不便,还要对病人进行抢救和治疗。“每天下来,汗水浸湿衣服,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虽然很辛苦,但于洪志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2月3日,本应从红区轮换出来休整,他却主动要求留下来和新进入红区的同事一起奋战。“作为‘干呼吸’的人,作为一名党员,遇到重大疫情,必须迎难而上,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大家舍小家,顾大家;冲在前线,义不容辞;我们红区一病区的李建国医生46岁了,和爱人两地分居,孩子正面临高考。但疫情发生后,他毅然冲在了第一线。他从事的是高风险作业,我今天出来的时候,他还在现场为病人做神经穿刺。”于洪志走出红区,接受采访时说。

于洪志提到的李建国是海河医院呼吸科的主治医生,也是于洪志在红区的工作搭档和助手。他大年初一进入红区,几乎每天都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比如为患者做动静脉穿刺置管,戴无创呼吸机,做气管插管和气管镜检查等等。

“有两名住在同一房间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需要同时做穿刺,咱马上准备一下。”李建国明白于洪志的意思,在一个病房里同时为两名患者做穿刺,是为了减少在病房里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其他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他们穿好防护服,一起来到了病房,分别为两名患者进行穿刺术。防护服在隔离病毒的同时,也让操作变得异常艰难,护目镜上沾满了雾化的汗水,三层手套让手指的灵活性打了折扣,难度系数成倍增加,每次操作都是对医生技术和毅力的考验。

一个小时后,操作成功完成,这对老搭档一起走出病房。在专用摘脱区域,他们按流程脱下防护服、摘下防护器具,已是汗流浃背。

“进入红区30多天了,身心的确有些疲惫。但最近每天都能看到有患者出院,这很振奋人心,也激励着我继续在红区战斗。”李建国把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当成一种坚定的信念。本来已经应该轮换休整的他,仅仅在红区外待了一天,就又回到红区一线。

无私无畏,冲锋在前,换来的是一名又一名患者的治愈出院,对奋战在红区一线的医生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知足的呢?

海河医院红区玻璃墙上,贴着患者和医护人员沟通的温情小纸条。

真情

暖人

红区不是“冷冰冰”的,一张纸条、一句问候、一份关怀,都让每名患者倍感温暖。

海河医院红区四病区有个小姑娘刚入院时非常焦虑,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担心。由于咽拭子检测阳性且属于轻症的患者是不住单间的,所以护士安排她和另外一名患者同住一个房间,但她感觉“胸闷心慌”,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不舒服”。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护士张文新及时将与女孩同住的患者安排到其他房间,而且每次进病房都为她做心理疏导,鼓励她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张文新劝说她多下地活动,做做操,这样既能增强食欲,还能缓解焦虑。患者每次见到张文新都问:“姐姐,我能好吗?”看着她一脸渴求的样子,张文新很有信心地告诉她:“那当然了,你看看网上报道的出院病例。他们都能康复出院,你为什么不能呢?”女孩听完心情渐渐平复,逐渐摆脱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张文新与女孩建立了信任,女孩也变得“好说话”了。一次,又需要安排一名患者与她同住一个病房,科主任让张文新跟她沟通。

“我给你安排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小姑娘,你俩可以做伴,也能互相鼓励,这样时间过得还快点。”女孩很爽快地答应了,这让科主任感觉有点意外。接下来的几天,这两个女孩相处得很好。没有多久,这名女孩就康复出院了。

张文新是1月26日进入红区的。为了不让身在外地的父母担心,她没将自己进红区的事告诉他们。有一天,她的父亲打来电话,严肃地问她:“你是一名党员,为什么现在不报名进入红区?”面对老爸的责怪,张文新笑了,并将实情告诉给父亲。父亲得知“真相”后,颇感欣慰。

作为护士长秘书,张文新负责所在病区的护理质量等工作,她不仅要查房,还要穿着防护服为病人取血、输液、做雾化。对于老年患者和一些重症患者,她还要帮着翻身。除了医疗护理,张文新和同事们特别注意为患者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总是安慰他们,并为他们加油鼓劲儿。晚上回到宿舍,她还要做排班和人员调配等工作,几乎每天都忙到半夜。

张文新的真诚和细致赢得了患者信任,而另一名红区护士张萌的热情、直爽也很让患者喜欢。大年初二是张萌的25岁生日,而就在这一天她进入了红区。“我当时有一点紧张,但同事的关心和家人的支持让我很快就摆脱了焦虑。”这些天,她和同事们一起在红区里忙忙碌碌,除了配合医生为患者做治疗,还要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一名来自武汉的71岁老人在刚入院时有些不知所措。张萌跟他说:“大爷,不要害怕,有什么事我都在您旁边,我会随时进来。我要是忙着,您就摁呼叫铃。”老人反应有些慢,而且他说的是武汉方言,与护士沟通有时不太顺畅,但张萌总是耐心地听老人说。

有一次老人用武汉话说“上厕所”,张萌赶紧帮老人拿尿壶,大爷很满意,张萌心里也暗暗高兴。后来老人因为病情加重下了胃管,护士定时为其鼻饲营养餐、药物和温水。有一次,老人趁张萌不注意,拿起水杯一口气喝了半杯。看到老人喝水后气喘吁吁的样子,张萌既着急又心疼,但没有责怪老人,而是和老人讲好,让他不要偷偷喝水,并告诉他,这样容易喘,容易呛着。

这个热心、爽朗的天津姑娘,得到了老人的信任,他总是主动和张萌拉家常,这让张萌也很开心,她对老人说:“为了家人,您也要加油,争取早日回去和亲人们团聚。”23日,这位老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护理,顺利出院。

在红区里,护士们总是想尽办法给患者加油、鼓劲儿。有一名患者刚入院时出现情绪波动,张萌把写着“你表现非常棒,继续努力”的纸条贴在病房窗户上,对于独自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讲,这份鼓励弥足珍贵。这些天,医护人员贴了很多纸条,上面写满安慰和鼓励的话语,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也增强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患者们也纷纷贴出纸条,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和赞美。

“是你们面对疫情毫不退缩的勇气,感染和鼓舞了我。”

“是你们像家人一样的爱,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你们是美丽的天使,播洒大爱于人间。真的伟大,真的了不起。”

医护人员和患者通过纸条的互动,让海河医院红区里平添了几分轻松,传递着温馨。

我市首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从海河医院出院,和医护人员合影。 本报资料照片

坚强

后援

没有良好的后勤保障,就没有红区里的正常救治,她们坚守前方的“后方”。

早晨6点多,海河医院工会副主席王建丽就来到了医院。给医护人员送营养早餐的车一会儿就来了,她和同事们要及时将营养早餐送进红区。一辆辆小推车整齐地排放在医院院内。

“大家轻搬轻放,争取快点送进去,让辛苦了一夜的医生和护士吃上热乎的!”在王建丽的指挥下,工会的“娘子军”动作麻利地将一个个装着营养餐的箱子抬到了小推车上,送进红区。这只是王建丽每天工作的开始。回到办公室,来不及吃东西,她又忙碌起来:“赶紧统计一线医护人员的订餐情况,如果有错过订餐时间的,要及时与食堂沟通,给他们安排加餐。”

今年56岁的王建丽是海河医院员工的“知心大姐”。疫情发生后,王建丽带领后勤保障生活组十几号人拼了。她们负责红区医护人员的生活保障,红区医护人员吃的盒饭,以及牛奶、面包等26种食品,一次性内裤、洗发水等56种日常用品,都是她们推着小推车送进去的。

2月20日,是海河医院总务科科长张宝国年满60岁的日子,也是他可以正式退休的日子。但疫情发生后,张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之中。海河医院收治病人后,打通120应急通道和员工绿色通道成了当务之急。张宝国与津南区相关部门沟通,在施工现场值守,直到晚上零时才回家,而早晨6时又赶回来。应急通道仅用33个小时就打通了,员工绿色通道也顺利打通。连日的劳累让患有心脏病的张宝国有些吃不消。2月16日晨,他突发心肌梗塞住院,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在病床上,他心系救治一线,打电话嘱咐了又嘱咐:“等我身体允许了,第一时间返回阻击疫情一线!”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面对疫情,海河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奋不顾身,勇于担当,把阻击疫情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正是由于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一批又一批的患者治愈出院。战“疫”还在继续,但春天已经不远……(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