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专用急救站点、16辆负压救护车,固定的急救医生和驾驶员,这是疫情期间天津市院前急救组建的一支特殊急救队。
疫情期间,他们是往返于红区的摆渡人,专门负责天津市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人的救治转运任务。
如愿以偿
电话铃声响起,52岁的杨君弻要出发了,杨君弻是天津市急救中心急救二分部的驾驶员,一位疑似感染者刚刚被确诊,他要和医生将病人转诊到海河医院。
“刷手服”、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从头到脚有近10件,要按顺序穿戴,每穿一件,都要检查好密封效果……这是急救队员出发前的必备工作,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做好防护很重要。
“现在的防护挺到位的,比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好了很多……”要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可杨君弻没有任何紧张。
杨君弻在天津市急救中心做了20多年驾驶员,非典时期,他接送过感染者;汶川地震,他在灾区接送医生下乡救治,在震中值守……参与过几次重大灾害的救援,杨君弻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感受。
疫情来临,杨君弻又一次“请命上阵”,他要加入急救队,可这一次,他却费了不少劲,“打电话、发微信,就差按手印了……”
“忙碌的时候24小时不能休息,连续接送十几趟运转任务,一天下来,年轻的小伙子都累得没有力气说话。”杨君弻说,他今年52岁了,领导担心他体力上顶不住,但杨君弻表示,他是党员,有很多经验,疫情期间走上一线,是他的责任也是使命。
天津市急救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在市区、滨海新区和远郊五区共设立了11个站点,每个站点配备负压急救车、两组医生和驾驶员轮流值守。
急救队员要在“移动着的红区”专用急救站点中轮流值守14-16天,下一梯队队员再来替换,急救单元组24小时待命,专职承担疑似和确诊患者救治转运任务。
几经努力,2月3日,杨君弻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急救队第二梯队的一员。
争着请缨
疫情突袭,天津市急救中心在第一时间拉开了战斗矩阵。
市急救中心调度大厅,是全市院前急救的“作战指挥部”。大厅内,调度人员紧张忙碌着,协调急救车辆、报告患者信息。
“全体调度员认真接听每一个急救电话,每一个急救电话都要询问患者是否发热,两周内是否去武汉等与疫情相关的流行病学史,确保不漏掉一个疑似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派发专用负压车、发热专车、普通车三种不同防护级别的急救车辆。”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医疗急救任务被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疑似和确诊患者,第二类是发热患者,第三类是其他患者。第一类患者的救治转运都在全市的发热门诊和海河医院之间进行,由中心应急办直接安排。
急救中心要成立专用车急救队承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救治转运任务,发热车急救队承担发热患者转送任务,这是艰苦又危险的工作,但召集令发出后,急救中心的员工们却纷纷放弃假期、暂别家人,抢着主动请缨。
58岁的中心应急办党支部书记、主任赵毅亲自挂帅,自从中心承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救转运任务以来,他不分昼夜忙碌,负责指挥协调中心急救转运工作,分发应急防控物资,制定调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急救转运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人憔悴了很多,两鬓的白发又增添了许多……
李斌在急救中心工作了8年,他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每一年,李斌无论多忙都会陪女儿过生日,但今年的2月20日,女儿的生日,他只能坚守在专用负压车的医疗岗位上。
史禄是名业务能力过硬的急救医生,平时工作忙碌,原本计划趁着春节假期陪家人出去度假旅游,已经订好了酒店机票,可是疫情来临,史禄立刻取消了一切行程,主动向科室领导请战,要求加入到抗击疫情一线工作,成为了发热救护车的一名医生。
急救队员中,有历经非典及抗震救灾的老急救人,也有未经历过风雨,主动迎战风险的90后医生……
移动的红区
从上岗的那一刻起,急救队员就要保证24小时随时听命。
根据要求,感染者或疑似病人的转运过程中不能有家属陪同,整个行程中,只有医生和驾驶员负责病人的一切。“有的病人病情危重,有的病人心态焦虑,他们没有家人在身边,这一路上,我们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还要安慰病人的情绪。”
王素彦是一位副主任医师,2019年作为第一批“海河英才”与120结缘,并担任河东一科医疗组组长,面对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被列为疑似或者确诊时恐慌、焦虑和不解的情绪,王素彦会在车上不停地跟患者聊天,一路开导、一路讲解,帮患者缓解不安的情绪。
“在转运过程中,我们就是患者唯一的依靠。”王星汉是专用负压车的一名医生,一次,一位确诊病人年龄大了,上担架时手脚不太利索,王星汉就上前把老人搂在怀里,让老人慢慢躺到担架上,“虽然穿着全套防护服,但真把患者搂在怀里,这么近距离接触确诊患者,风险还是挺大的,当时情况紧急真没多想,算是习惯性动作。”急救医生王星汉说。
狭小的空间、密闭的车厢、危重的病情、近距离的接触,每一次任务,那辆120救护车就是一个“移动的红区”,对每一名驾驶员和急救医生来说,都承担着责任和风险。
隔着窗户看一眼
将病人安全转诊后,为救护车和自己消毒,又是一项繁重而关键的“体力活”,这也是急救人员要自己完成的一项工作。
“病人被转诊后离开的第一时间,我们就要开始消毒,用消毒剂将车子的每个地方仔细喷洒消毒。”杨君弻介绍了洗消的过程。
负责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的都是负压急救车,负压急救车的特殊之处在于车厢内的气压比外部低,内部空气会进行无害化处理排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每次完成转运任务后,要立即清理车内废弃物,对负压救护车和医疗设备进行仔细消毒。
对车辆洗消完毕后,驾驶员和医生要进行人员洗消,“我们要相互为对方喷洒消毒液,之后脱掉身上的防护设备,按规定进行处理,这样的过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脱掉防护设备后,我们身上就只剩下“刷手服”和保暖内衣了,还是挺冷的。”之后还要继续完成洗澡、换衣等洗消程序,并为下一次任务做好准备。每次转运和洗消任务都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有时耗时更长。
也许,刚刚完成洗消工作,下一个任务又来了。
在每个专用站点和发热站点的两组急救队员轮流值守和休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为避免增加感染风险,急救队员工作和休息都在站点,他们与家人暂别,家人去看望他们,也只能在门口远远地看看。
杨君弻的爱人也在医院上班,同样处于忙碌的状态,从他进入急救队,夫妻两人通话的时间都很少。
一天,杨君弻的爱人好不容易下班早了一点,她不放心丈夫,想给丈夫送点食物和生活用品。妻子来到站点门口,走下车,在地上铺上报纸,将食物和生活用品放到报纸上,回到车里,关上车门,杨君弻再出来把东西拿进去,夫妻二人只能隔着车窗看一看对方,“都习惯了,非典的时候也是这样……”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