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做饭,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一日三餐,对于老年人来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何帮老年人解决“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昨天,刚过11点,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一家老人家食堂已经聚集了许多老年人。记者跟随赵恩来大爷步行不到5分钟就来到这里,扑鼻的饭香味迎面而来。赵大爷介绍,自从上个月底这家老人家食堂“开门纳客”,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家门口添了这样的吃饭地方,真是方便了我们老年人。”
吃饭的烦心事没了
牛肉、丸子、青椒土豆丝、炒菠菜、白菜海带丝,两荤三素五种热菜、主食米饭及鸡蛋汤,端着装满饭菜的盘子,赵大爷就近找了一个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坐下,开始享用午餐。吃饭间隙,老人讲述了过去因为吃饭带来的烦心事。
“我身体不好,有尘肺病,根本闻不了做饭的油烟味,闺女不在身边,每次都是她来我这儿,把一周的饭菜给我做好了,总吃这样的饭也腻,可是不吃吧,在外边吃,也不是事儿。”老人家食堂开张后,改变了赵大爷的生活,“这里有早餐、午餐,价格也不贵,中餐15元一份,给的量也多,吃不了,剩下的打包带回家,晚饭也够了,老人家食堂真是为老年人‘量身打造’,迎合了我们的需求。”
吃完饭后,赵大爷与其他在这里吃饭的老人唠唠家常,不知不觉时间将近一点来钟,“哥几个,明天见……”赵大爷起身回家。他说,老人家食堂不仅帮他解决了吃饭难题,还让他结识了许多新伙伴,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感觉日子过得挺充实。
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为了让老年人不再为吃饭发愁,今年我市20项民心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开展老年助餐试点,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助餐补贴。为了让这项惠老政策落地落实,我市又下发了《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各区的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要全部启动。截至目前,和平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我们以辖区6个街道为依托,在每个街道至少建立1个一级老人家食堂,辐射全区64个社区设立二级助餐点或配送点,将热腾腾又实惠的饭菜送到老人身边。”和平区民政局副局长林汉裕说,该区老人家食堂主要分为三种运营模式,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提供延伸服务,例如,劝业场街依托慎之长寿老人院食堂,南营门街、新兴街依托鹤寿养老院食堂,五大道街依托劲松护养院,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配餐服务;第二种是依托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通过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兴办老年食堂提供配餐服务;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依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提供配餐服务。
这件事总得有人干
这些老人家食堂运行得如何?能否做到老人受益、开办者不受损“双赢”的局面?
“说实话,开办老人家食堂确实是一项公益事业,我们要求经营者一定从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出发,制定的餐标要‘物美价廉’。”林汉裕说,目前,该区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要求老人家食堂只提供午餐,有的也有早餐,午餐餐费标准在12元至15元,根据市里制定的政策,对于我市户籍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我市户籍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年人,给予每餐3元(每天午餐1次,每周5天)的助餐补贴;为符合补贴政策的老年人每发放1次助餐补贴,给予老人家食堂2元的运营补贴。
“这样算算,在保证饭菜品质的前提下,价格还要亲民,对于经营者来说,这或许是不划算的买卖,但总得有人去干,再加上要求送餐上门的老人越来越多,在用人方面,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降低老人家食堂的成本,我们主要依靠志愿者力量,又与一些物业公司、快递公司进行了对接,给予一定补贴,由他们代劳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我们想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实现助餐配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