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缅甸,人们第一印象就是毒品、战争、热带雨林,还有美丽的翡翠。但在丁一眼中,那里温暖、安详,同时还有着一座座凝聚中国工人汗水的现代化设施。
现任北方国际集团天津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丁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理工男,温和、微胖、一脸真诚。
20多年前,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便告别了家人,踏上缅甸的土地,为公司谋求海外发展。
丁一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快速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国际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使他们公司这样的老牌外贸企业优势缩小,发展陷入瓶颈期。面对企业生存困境,公司决定走一条“以外贸带外经,以外经促外贸”的创新道路。
赴缅 打一个电话要等两三个小时
“我既有化工、机械、管理专业基础,又年轻,于是就成为外派的首选。”
当时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缅甸生活条件太落后、社会太不稳定。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丁一还是担起这副重担,毅然地踏上缅甸的土地。
“在国内时不觉得,到了缅甸才感觉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让丁一感触颇深。1999年国内已经基本实现家家通电话,手机小灵通、传呼机都快被淘汰了。在缅甸,固定电话都没有普及。给天津公司打国际长途电话,还要通过当地电话局转接,先把电话打给电话局,由电话局再去接通天津的公司,为了打一个电话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开拓 成功击败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
生活设施的落后也让在天津长大的丁一很不适应。“先期入缅的工作人员,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吃着咸菜、米饭就着大蒜挺过来的,项目现场井水的含碱量极高,基本属于毒水,连小时候喝过引滦入津前咸水的丁一都受不了。想喝水也只好雇用当地的牛车,用大木桶一次次送来。”
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工作进展顺利。2000年和2001年,丁一和他所在的团队,成功击败了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中标了缅甸最大的两个纺织厂项目——斌普纺织厂和帕克库纺织厂。
“中标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纺织设备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丁一依然很骄傲。他们不仅将我国当时先进纺织设备输出,填补了缅甸纺织工业空白,还带动了一大批天津纺织工程技术人员走出去。
感动 机场为中国人调来一架客机
对于缅甸印象,丁一觉得是安宁。当地绝大多数人都是佛教徒,谦恭礼让,并没有像想象中的治安恶劣。
不过缅甸的迁都给丁一带来不少麻烦。2005年缅甸政府将首都从仰光迁至内比都。当时丁一已经成为部门经理,负责两个重点项目。
每次从天津飞抵仰光后,马不停蹄地再开车赶赴130公里外的新首都——内比都。而这条路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公路”。
“缅甸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仰光和内比都之间的公路也就是国内乡间公路水平,不到一年,我就遭遇了5次汽车爆胎,两次还是在晚上,这种乡间公路根本没有路灯,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幸好当地人很友好,遇到后总能提供帮助,不过就是车太少,只能耐心等待。”丁一说得很轻松,但是感觉出十几年后还心有余悸。
“来不及害怕,就是想办法怎么能不耽误工作。缅甸人对这样的迟到理由还是很宽容的。”丁一回忆。
对于毒品,由于整个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缅甸当地并没有毒品肆虐。
绝大多数缅甸人都是佛教徒,可能没有欧美人热情,也没有非洲人质朴,但是更安静和善。他们很少着急,总是腼腆地打个招呼。
不过,缅甸人的善良还是让丁一感动。有一次从一个小城回仰光的航班因故取消,滞留在机场的丁一怕耽误工程进度左右为难时,机场方面得知丁一是中国援建工程的负责人后,竟然调来一架客机,载着丁一飞往仰光,让他赶上工作进度。
竞争 被称赞“中缅经贸合作的典范”
如今,祖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缅甸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之一,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期待中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上,给予缅方更多支持。现在,有更多的国内企业,甚至央企涌入缅甸市场,市场竞争更激烈了。给丁一的感受就是缅甸的豪华酒店涨价了,丁一说他曾经住过20美元一晚的希尔顿酒店,现在得六七十美元了。
天津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由于进入缅甸较早,在当地赢得良好口碑。
2011年,缅甸央东伊洛瓦底江公铁两用大桥合龙通车,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伊洛瓦底江两岸水陆交通运输状况,促进其经济发展建设。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称赞该项目是“中缅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创业的非常时期,丁一连过年都没能回家。他说:“远在海外的华人,真是切身体会什么叫做‘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同事们在小饭馆简单吃一顿年夜饭,第二天凌晨,大家又重新赶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翡翠是缅甸的特产,这些年在国外工作,对家人有太多亏欠,所以我买了很多翡翠送给家人,算是一种补偿吧。”丁一感慨。(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