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滚动预测,7月中旬,我国主雨带位于江淮南部到江南中北部,下旬主雨带将北抬至江淮至华北中南部地区,本市降雨将开始增多,预计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本市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可能有4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
汛期期间,本市主要气象灾害包括雷电、暴雨、高温、冰雹、雷暴大风等。这些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连锁性和高影响性的特点:
突发性
天津年降水量的70%都集中在夏季,而夏季的降水量又往往取决于几次暴雨过程,故降水历时短,强度大,这种天气来势迅猛,常伴随着大风、冰雹和雷电,灾害性影响严重。
连锁性
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运行关键环节受气象灾害影响很大,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城市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多发。如局地暴雨和雪灾对城市交通、排水等会造成严重影响,高温对供电会造成严重影响。
高影响性
由于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发生同等强度的气象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要比周围地区更大,时常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极易产生放大效应。如本市作为北方的物流中心,一场雷暴天气,可能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
观测实效提升 监测效率提高
针对今年汛期面临的复杂天气气候形势,气象各部门也采取了应对措施。提前部署,全力以赴,有效增强汛期气象预报及服务能力。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使全市28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时效从10分钟一次提升到5分钟一次,从2要素观测提升到4要素观测,基本形成了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极大提升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和效率。
本市建立了三维时空网格客观要素预报及逐时滚动系统。在全国率先发布了1公里乘1公里高时空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也就是将全市划分为12000个网格进行发布,天气预报的空间分辨率较原来的站点预报提高1000倍,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更加智能化、更具针对性的智慧气象预报。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不断完善城市积水实时监测预警推送服务,目前已经在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安装了180套积水监测设备,强降雨天气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道路积水深度,并预测未来一小时积水深度,向积水严重的区域发送风险预警服务产品。
预警及时发布 解决“最后一公里”
全市将近2900个大喇叭日均在线率保持在96%以上,使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涉农村镇,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海洋气象工程建设,提高预警信息面向海区、船只的发布能力,解决海上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与广播电视、运营商、网站等单位健全绿色通道发布机制,梳理绿色通道发布流程,重大气象灾害过程中预警信息在10分钟内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大喇叭、显示屏、微博、微信、APP、网站等手段迅速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覆盖面达95%以上。(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