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开栏的话
忆峥嵘岁月,守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98岁生日之际,本报与天津市委党校开始推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红色印迹巡礼》大型主题报道,从建党纪念日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读者用心绘制出一幅天津的“红色地图”。
回望历史,一位位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在天津留下了英雄的足迹,一桩桩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为天津烙下了红色印迹。历经岁月沧桑、时代变迁,植根于天津这片红色沃土,深深地滋养了我们城市的底蕴和气质。
此次开设专栏,我们从天津的众多红色资源中梳理出包括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张太雷纪念室、吉鸿昌关押处、北闸口阻击战遗址等在内的35个点位,通过一批优秀记者走访、调研,还原出生动真实的故事,勾勒出英烈的闪亮形象,我们一起领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在这里,我们重温“初心”
天津北方网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自1998年建成至今,每个开放日都迎来全国乃至国外的瞻仰者。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为两位伟人、一代楷模合建的纪念馆。人们在这里了解伟人的“初心”,也重温着自己的“初心”。
周恩来的“初心”是在小学萌发的。步入周邓馆,走过瞻仰厅,第一幅照片是《民国元年东关模范学校二周年纪念摄影》,其中就有周恩来。191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上学,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周恩来高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那一年,周恩来12岁。
“我是爱南开的”这句话由周恩来手书,镌刻在南开大学主教学楼前周恩来总理雕像基座上。1913年周恩来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这里他受到系统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才能。1919年他作为南开大学创办时的首批96名学生之一入校深造。周邓馆《周恩来生平展厅》第一部分的第一单元,就是“求学南开 奠定坚实学识基础”。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多次说道:“周恩来,南开最好的学生。”“好学生”的“好”不只是在学习成绩上,在校期间,周恩来和同学们一起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主持出版《敬业》杂志,发表许多文章和诗作。《校风》是南开学校的校刊,周恩来曾担任这个刊物的文苑部部长、记事类总主任、经理部总经理。纪念馆中,参观者可以得见他多次在《校风》上发表文章,从中国的内忧外患和道德状态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已处于危险境地,呼吁青年学生应“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
1917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学时代,筹备赴日本留学。行前,周恩来到沈阳与伯父辞行,并回东关模范学校看望师友,其中包括他的小学同桌同学郭思宁。郭思宁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在校期间周恩来经常扶着甚至背着郭思宁,在多方面帮助他。在看望这位校友时,周恩来给他写了两条字,一条字写的是“志在四方”,还有一条字,就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东渡日本时,周恩来阅读了大量关于新思潮的书籍,初涉马克思主义。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随同第15批赴法学生在上海登上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1921年春,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欧洲期间,周恩来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法国、英国共产党的报刊。在周邓馆展出的《觉邮》是天津《新民意报》副刊,周恩来多封旅欧通信发表在《觉邮》上。在欧洲,周恩来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在一封通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邓馆讲解员告诉记者:“从展览中,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周恩来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楷模。”
在周恩来生平展厅的第三部分是《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恩来总理心中想的都是人民。”周邓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周恩来总理1972年被确诊膀胱癌,在知道自己生病之后,拖了两年,1974年6月1日才住进北京305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从他住院到病逝共587天,我们做了一个数据统计表,他先后共做过大小手术14次,平均40天就要动一次手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天排满各种工作,其实就相当于把办公室搬到医院里。”讲解员说,“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操劳国事。每次我们说到‘体重只剩下61斤’时,所有人的心都会被触动。”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确立了自己的初心,并一直为之奋斗,直到最后的日子。讲解员说:“终其一生,周恩来总理都在按照初心努力践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敬仰。”(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