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钱币收藏沃土,晚清民国中央造币厂坐落津门,九国租界万国钱币云集,中外钱币收藏得天独厚,收藏人群众多,收藏名家辈出。首届“永通万国—天津钱币收藏家精品联展”,已在天津鼓楼博物馆开展,并免费向群众开放,此次展出将持续至5月12日。展品中包括中国古钱、近代银元铜元、纸币、外国钱币、现代金银币、纪念币等,计千余件,许多是难得一见的珍罕品种,体现出天津钱币收藏界开放、包容的精神。
一切从上古人类的“贝”币开始
本次展览汇集了天津著名钱币收藏家师健英、马长海、卞一冰、李凤池、成存、张恩祥、黄通、杨然、李岩、庄志武等老中青收藏家收藏的钱币精品,原始贝币、先秦刀币、大清宝钞……这些好似从古代穿越而来的钱币,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看不到的。
按照展出顺序,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应该就是原始贝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大约在夏代开始使用的一种海生贝壳,一面有槽齿,也称齿贝,古人称之为“货贝”,货币学家称这是中国货币的鼻祖。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在展出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贝币之后出现了铸币工艺,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看看真实的银票到底长啥样子
说到银票,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古装剧里的那些一张一万两、十万两的银票,其实这都是电视剧导演的杜撰。银票是有,但是只是清晚期才出现,而且面额最大也就一百两。大家对于这样不严谨的电视剧细节,看看就好了,千万别当真,不如来逛逛这个展出,看看真的银票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且还有当初天津本地发行的银票,这也是天津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户部银行,并发行了银两票。大清银行银票主要有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五种,也有个别大清银行地方分行发行过其他面额的银票,比如陕西分行发行过更为详尽的一百两以内的11种面值的银票。除了官方印制银票之外,各地方官府和银号钱庄也相继推出自己的银票。展出中有清政府在咸丰三年的二月和九月上谕户部,正式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在天津地方纸币区域不光有北洋时期银票,还有天津本地当时的纸币、机制方孔钱以及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外商银行进入天津,到了1935年天津已有8国外商银行共21家之多,那时天津各个银行、钱庄、银号发行的钞票五花八门,既有银两票、银元票,还有铜元票或是小洋票和制钱票,种类繁多,尤其各大银行发行的天津地名券具有突出的地位。在一个角落的展品很多参观的游客都会用手指点一下,表示这个自己认识,那就是袁大头,这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纸币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有一个区域的是大部分人都会陌生的,那就是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纸币以及解放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晋冀豫、苏鄂皖等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解放区发行、使用纸币,解放区纸币简称为区币。区币对研究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因而区币是中国钱币收藏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次展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和冀南银行发行的各种面值的纸币,并且每张纸币还配有详尽的说明,这些说明表达出了收藏家们满满的诚意。
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属于两个不同的银行,它成立于1938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银行,也是敌后19个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银行。1948年冀南银行迁入今天的石家庄后才与晋察冀边区银行成为了华北银行。这年华北银行与西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几个月后,第一版中国人民银行币发行,流通了多年的冀南银行币便停止流通,完美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特别推荐
本次展出中位于鼓楼博物馆4层的外国钱币、现代金银币、纪念币区域也非常值得一看,展现了各个国家对于钱币不同的美学表现,从形状、色彩、图案以及技术方面都很有新意。此外,5月1日,现场还将邀请多名钱币鉴赏专家、钱币评级公司到场,为市民及游客提供钱币收藏鉴定方面的免费义务咨询。(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