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垃圾分类 日常生活新时尚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将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分类处理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日,我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电视电话推动会,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全力打响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今年七个“小目标”

● 全市8000余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 全市建成区社区居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实现全覆盖

● 在每个区完成6—8个精品垃圾分类小区和2—3个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建设

● 各涉农区需完成100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其中,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共20个村,蓟州区、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区和静海区共80个村)

● 天津警备区完成2—3个军队干休所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

● 强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0%以上

● 新增处理能力3424吨/日,确保产需平衡,杜绝“前端细分类,后端一勺烩”

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究竟做什么、怎么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为您答疑解惑。

■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什么制度保障?

答:制定《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快条例草案的起草进度,完成意见征求工作,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确保今年年底前报市人大审议;5月底前,出台《餐厨垃圾投放/收集/运输管理规范》、《有害垃圾投放/收集/运输管理规范》;各部门、各区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按照要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问:推进公共机构场所垃圾分类,应当如何做?

答:创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示范,使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推进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在全市公园、展馆、车站、机场、地铁、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实施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强化法定假期和人流高峰时段的垃圾分类投放引导工作;推进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垃圾分类工作计划,推动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外的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问:如何推动市民参与其中,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新时尚?

答:加强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切实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安排引导员、监督员对居民垃圾分类投放进行引导、监督,逐步提高建成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至80%以上;加强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更新一批、改造一批小、微型收集车辆,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能力和分类投放量相匹配。规范收集车辆,加强收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垃圾分类运输管理,确定垃圾收集与垃圾运输合理的对接点位,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改造一批现有垃圾收集站,使其具备垃圾分类转运功能。建立“人员合理、运力充足、设备专业”的垃圾分类运输保障队伍;强化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实行挂牌管理制度,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在公示栏中挂牌明示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运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公布投诉电话,接受市民监督。

■问:如何更好推进处理设施建设?

答:统筹建设东丽综合处理厂、西青综合处理厂、北辰综合处理厂、武清综合处理厂、宝坻综合处理厂、静海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汉沽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蓟州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确保2020年建成投用,新增处理能力10450吨/日;同时,建设滨海新区第一餐厨垃圾处理厂、第二餐厨垃圾处理厂,确保2020年建成投用,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950吨/日。

■问:如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答:以党员领导干部双报到为契机,推动党员干部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引导员、宣传员。对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报道;从本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在每月设立固定的宣传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迅速扩大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覆盖面。坚持“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理念,各区领导干部深入居民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引导;加强大主流媒体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依托公众号、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统筹户外展牌、灯箱、大屏幕等窗口,充分吸引市民关注、参与垃圾分类。

■问:如何更好进行教育引导?

答:将垃圾分类逐步纳入全市学校的教学计划,垃圾分类纳入教学体系的学校数量达到3908所以上;积极利用“校外辅导员”、“家长学校”等成熟的互动模式,广泛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实践活动;建立并实施校园垃圾分类检查考评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辐射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培养一代新人”的效果。

■问:如何更好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答:加快建立“城市矿产”回收网络。构建由市民、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包装物产出企业等组成的网络化回收系统,促进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完善再生资源网上交易平台。不断扩大利用网络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范围,建立健全物回体系,在回收环节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推广应用智能物回设备,符合条件的社区积极推进智能回收设备的使用,从着装、车辆配备等方面规范物回从业人员经营行为,积极探索智能设备和人工回收的结合路径。

上海经验

今年1月31日,上海市人大高票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对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发动全社会参与分类投放,大力推进末端处置设施建设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监督检查、综合考核制度,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提出了刚性约束。

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党政机关先行,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市民都投身其中、当好主角。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等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群众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了95%以上。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上海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垃圾分类的合力。坚持高标准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做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软件管理做到统筹高效、运转顺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同时,上海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在垃圾投放环节,建立“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机制,采取“全面撤桶”“定时定点”等措施,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不混装”的目标。在监督考核方面,建立了“四榜公示”的制度,市区有绩效榜、街道有排名榜、社区有红黑榜、楼道有荣誉榜,形成了各级、各单位和居民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工作局面。

一场“全民战争”

垃圾分类,绝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养成。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聚焦重点,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硬件、软件一起抓,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带动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新时尚。

本地实践

持续推进30个示范社区建设

力争年内居民户数覆盖达70%

“生活垃圾分类,是衡量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滨海新区责无旁贷。”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开宗明义。

杨茂荣介绍说,2017年,滨海新区首先在中新生态城进行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建立了“区分流、民分袋、街分箱”的分类收集方式、“智能回收终端+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源头分类系统、“垃圾分类积分卡+积分兑换商店”的居民奖励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8年,我们又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在全域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杨茂荣说,新区在功能区、街镇选择了30个居民社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截至目前,23个街道社区已全部实现市场化运营,7个功能区社区正在加快推进;在公共机构、相关企业、部队营区确定533家垃圾分类试点单位,高标准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同时,大力完善收处体系,按照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三个类别,设置垃圾分类容器1.3万个;对可回收物在传统回收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模式,采取线上预约、线下上门回收;对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全部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收运处置。全年共收运、处置餐厨垃圾6.42万吨。

杨茂荣表示,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持续加大中新生态城垃圾分类模式推广力度,持续推进30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建设,创建不少于5家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启动非示范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年内居民户数覆盖率达到70%。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运处置渠道,构建集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处置于一体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计划投资11.6亿元新建餐厨、粪便及建筑垃圾处置设施6座,启动汉沽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使之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吨。计划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全面提升清洁化、集约化、高效化处置水平。

同时,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持续推动市场化运营。采用“车载桶装”、密闭运输、压缩直运等收运方式,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建设一批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闭环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理念。(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