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来临,怎样的祭奠方式,既能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又能让祭扫变得更加文明且有意义呢?
“这几年清明节扫墓时,我所看见的祭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纸扎的家具、汽车等‘传统祭品’,甚至还有纸手机、纸麻将、纸糊的保健品。”家住和平区新福方里市民徐妍说,“清明祭扫,是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如此追求‘时髦’,已经与清明祭扫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对殡葬中在公共区域摆放纸牛、纸马等迷信用品,搭设灵棚,吹打念经,“送路”,以及在道路、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焚烧纸牛、纸马、冥币等迷信用品或者花圈、花篮等丧葬用品等行为,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罚款。
对此,滨海新区塘沽街祥和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郭秀荣表示非常赞同,“禁止这些丧葬、祭奠陋习,并不是破坏传统。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心至诚、情至真就是最好的追思和纪念,文明祭扫就是对清明文化的最好继承和弘扬。““提倡移风易俗、祭祀从简,既有利于社会俭朴风气的养成,也有利于文明祭扫形式的推广。”郭秀荣说:“如今,鲜花祭、网祭等文明祭扫渐入人心,清明节正变得越来越‘清明’。”(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