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思考一下:晚清时期反侵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这需要比较晚清对外战争时期的武器差距。比如,在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主要是使用撞击战术,联合舰队则使用炮击战术,那么撞击战术的物理原理就是动量和冲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们这门课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历史课,那这两种属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大家可以把这门课想象成地球和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居主导地位的是地球,就是思政课的属性;居从属地位的是月球,就是历史课的属性。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就意味着历史课属性要服从思政课属性的安排。因此我们了解国史、国情的目的,是为了深刻体会‘四个选择’……”
这学期天津大学针对本科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排在下午上课,春日的午后常易使人犯困,然而课堂上学生们精神百倍,翘首期盼一名常在讲课过程中如上所述穿插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观看视频、动画片甚至播放、演唱歌曲,将历史娓娓道来的思政课教师。这名备课时涉猎广泛、如同“百晓生”般的思政课教师,便是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志华。他教的思政课,从开课至今活跃度和参与度都非常高。
“刘老师在上课时会谈及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比如他讲到火药的发明与使用时,就提到了‘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化学方程式,还当着学生的面配平,让我们这些听课的精仪、建工、自动化、机械、化工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感觉亲切又好懂。”天大精仪学院学生程昕说。
“若想把课讲好,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材’即学生的特质。”刘志华认为,自己的学生都是高素质的理科生,因材施教就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理科知识、最新电影等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更易于学生们的理解与把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讲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职责,一个老师从‘合格’跃升到‘优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开视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这样日积月累、精益求精,思政课一定能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点赞。” 刘志华说。(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