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走进丁字沽棚户区:千方百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走进红桥区丁字沽北大街,星罗棋布的低矮平房遍布在如蛛网般的胡同里。这里就是继西于庄、西沽南后,我市中心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棚户区──丁字沽片区,6600户居民在此居住。

由于棚户区里没有上下水,这里的居民常常将生活污水直接倾倒在路边。正值寒冬,水洒到地上不一会儿就结成冰,走在胡同里要小心翼翼地绕开一片片冰面。张明一家就住在丁字沽片区胜灾南路平房24号,从1969年搬进来,他们在这间平房里住了49年。“一间屋子半间炕,到了冬天尤其受罪,屋子里又阴又冷,想上趟厕所都得捂着棉袄走到胡同外面。”张明说,“有点能力的早就搬走了,要不是赶上棚改的好政策,我们只能在这平房里窝着。”

像张明一样,这里的居民大多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还有更困难的家庭,一家三口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搬新家、住楼房,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心愿。“2006年,这里搞过一次拆迁,但拆一半就停了。”张明告诉记者,“这次总算是盼来了棚改。”

“当时由于政策、资金等问题,丁字沽片区的拆迁工作没能完成。”丁字沽片区棚改项目现场指挥赵福顺说,“为了彻底改善这些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结合棚改‘三年清零’行动计划,红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计破解难题,重新启动了丁字沽片区的棚改工程,坚决实现百姓的‘安居梦’。”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按时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红桥区积极创新棚改工作举措,首创发行棚改专项债新模式,大幅降低了棚改项目政府融资成本,并采取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方式,有效破解了棚改资金难题。同时,多渠道筹措安置房源,确保棚户区居民有选择、住得好。随着资金、房源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018年12月1日,红桥区正式启动丁字沽平房片区棚改项目协商搬迁工作,协商搬迁计时期为45天,截至目前,已有988户居民办理封房手续,拆除房屋2609间。

在丁字沽棚户区东南方向3公里远处,是西沽南棚改片区。该片区共有居民7800户,自2018年9月10日启动以来,目前该片区封房搬迁率已达89.74%。与其他棚改片区不同,在这里除了要做好群众的动迁工作,片区内还有三处文物建筑,这又对棚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确保文物建筑安全,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实施了多项措施保护文保建筑。现场副指挥张静说:“根据文保部门的要求,为了保证在拆迁过程中不出现误拆、误伤文物建筑的情况,我们依据文保部门给出的意见,对片区内的建筑逐一进行现场确认,便于今后在施工中拆卸并妥善保存。同时,我们加强对现住和周边住户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用火、用电等消防方面的安全隐患进行经常性宣传和检查,确保文保建筑的安全。”

同时,红桥区还安排文保专业工作人员常驻指挥部,对三处文物建筑进行日常巡查,并全面调查未列入文保名录的建筑,对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构件登记造册。记者在一处监控室内看到,派驻文保干部王冬正通过屏幕检查韩家大院的情况,“我们不仅每日实地走访巡查三处文物建筑,而且在其周边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控文物情况,确保做到对历史文物的绝对保留和保护。”

下一步,红桥区还将对西沽南地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针对西沽南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既要完善城市功能,又要注重发掘历史遗存。”红桥区规划分局副局长丁强说,“我们严格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在西沽南地区的整体规划中,不仅要坚守文物安全底线,而且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并重凸显西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一系列细致有效的举措,红桥区切实做到了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凸显了西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