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2011年3月,津塔景观灯安装基本完成,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图为夜幕下的津塔流光溢彩、高耸入云。
1982年12月,体院北竣工百幢新楼。
2011年,海河大沽桥畔,被称为华北第一高楼的“津塔”建成投入使用。这座336.9米的摩天大楼,与毗邻的“门”形建筑“津门”,共同组成我市当年的全新地标。
2016年,南京路滨江道商圈,339米高的天津国际金融中心写字楼建成,再次刷新市中心区高楼纪录。
2018年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530米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进入工程收尾阶段,计划于2019年元旦点亮楼体……
“我为楼狂”,在这座城市里,活跃着一批“高楼迷”。他们爬高楼,拍高楼,享受着“楼登绝顶我为峰”的震撼视野,随时关注着每一栋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进度。
“天津建成或在建的300米以上高楼有6座,200米至300米的有31座。”37岁的大壮是个“高楼迷”,谈起天津的超高层建筑来如数家珍。平时,大壮最爱和网上结识的朋友去“探楼”。哪儿又要建一座新高楼,哪儿的高楼已建到第几层,都是他们热议的话题。每一次探楼拍回的照片,大家都精挑细选,并发布在论坛里,分享各自的兴奋与期盼。
摩天大厦见证城市发展
说起天津的高楼,大壮很自豪。都说“近代中国看天津”,“九国租界”的屈辱已成历史,“万国建筑”的汇聚,成为一份独特的遗产。“北京有四合院,天津有小洋楼”,咱普通天津老百姓看惯了洋房别墅,也从小习惯抬头看到中原百货、劝业场、渤海大楼等高楼大厦标记的天际线。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世纪80年代,83米高的天津电报大楼在南京路横空出世,刷新城市天际线。1991年建成的天塔,更是以415.2米的全新高度,成为天津主要地标。工商业的繁荣,催生出一栋栋高耸的写字楼,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南京路和海河沿岸。
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城市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崛起,高层建筑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每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随着周边建筑拔地而起,很多曾经的“第一高楼”已经显得矮小,天际线的不断刷新,是整座城市日新月异的生动写照。
超高楼背后的技术革新
“这些年超高层建筑快速增加,一方面高度上前追后赶,另一方面建筑外形和内部构造上也是不断创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侯鑫认识许多“高楼迷”,偶尔也会去爬楼拍楼。谈到近年来高层建筑的风格变化,侯鑫特别强调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大量使用。这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打通了设计、施工、运行乃至建筑全寿命周期环节,极大避免了使用设计图纸可能带来的施工误差,使得许多施工难度较高的高楼大量涌现。“比如以前很多高楼都是直上直下,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地采用曲线。新的设计技术和高品质的建筑材料,使得形态丰富的超高层建筑成为可能。这在以往是极难做到的。”
“地标标示方位,地标汇聚人流,地标也记录着时代。因此,很多建设者都在极力追求地标性建筑。超高层建筑很容易成为城市地标,但城市地标却不一定都要是超高层建筑。”对各地争相建设“第一高楼”,侯鑫的看法比较务实。
事实上,一味攀比新高度的建设热潮正在降温。绿色、智能、高效、实用的建筑理念逐渐占据主流。这是如今新建高层建筑在设计方面日益看重的。
老地标“颜值”越来越高
天津超高层建筑一再刷新天际线,老地标的生命不仅在延续,而且有的“颜值”还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市持续开展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2005年9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通过对五大道、解放北路、意式风情区等区域进行清整修缮,推动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打造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地标。它们仍然是天津最具代表性、最具吸引力的象征符号,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观光者。
老地标焕发新的生机,新高楼的故事不断上演。12月10日,位于小白楼地区的天津平泰大厦,完成基坑建设,进入地面施工阶段。这座双塔结构的大厦,主塔楼高达313米,站在上面可以一览五大道的全貌。这座摩天大楼的建成启用,将进一步推动城市核心区的经济集聚和繁荣。(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