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本文就此来说明从邓小平同志到习近平同志是怎样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丰富和发展起来,从而铸就震撼世界40年改革开放伟业的。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艰辛开辟到愈益宽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邓小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统领全局性决定作用的,是这样三大决策:首先,为开启改革开放闸门,提出了三个“大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倡导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这三个“大政策”,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了披荆斩棘作用。随后,率先提出并始终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魂。他不断强调基本路线不能改变,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条基本路线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确路线。再就是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后来对它虽有调整,但基本上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
1980年代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底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这些基本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21世纪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首次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完整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初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就职伊始提出“中国梦”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怎样实现中国梦,他推出了两个重大举措: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更加理顺了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的主体和核心。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抓住了发展的要领,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重大意义。这些年实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行的新发展理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奠定根基到新增扩容
改革开放作为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创立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篇之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原创性总结。南方谈话集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比较全面论述了他长期思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异常尖锐、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还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继往承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启后开来,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而提出的。它有两个重要创新,即党的性质的认识拓展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将党的先进性内涵发展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新变化体现了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密切联系。它要求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力量,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基础;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基础。它的提出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度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并在深刻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首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再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指出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个概括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深刻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指出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着力解决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四风”问题,开展反腐败斗争,使党的面貌实现惊天逆转。这场伟大自我革命,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提出改革到健全发展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石破天惊。他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干部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为了改革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987年4月他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称谓的由来。邓小平同志的制度治党、治国思想,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他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许多论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实际。西方国家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套体制,不适合我们国家。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他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倡导,并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推动者。他强调:改革就是要使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并在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归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根本成就作了新的概括: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话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作了论述,指出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建立在上述根本的和基本的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远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思想。它是具有顶端设计性质的现代化,需要对各项重要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作为推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成立了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这是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也是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实行全覆盖。它有利于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发展。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机制;强调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建设精神文明到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伊始,迫切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最早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他指导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正确说明了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同广大群众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辩证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来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打击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为了使全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这两只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赶上和超过亚洲“四小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非常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提出,对广大青年要抓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要让青年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为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巨大努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初步概括,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初始基础。江泽民同志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实践中他特别注重这样三点:一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它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三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21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胡锦涛同志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特别强调这样四项工作: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要任务。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它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新的社会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既能保持民族性,又能体现时代性。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创新理念,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提出“四个自信”。这反映了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习近平同志对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强调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准则。二是大力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三是大力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它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其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了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崛起,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傲然挺立。石仲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