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体质生男孩几率大”“酸性体质易得癌”“吃肉多的人必然是酸性体质”“睡觉不好、易疲劳是酸性体质引起的”……近年来,关于酸碱体质的各种传言层出不穷,甚至还由此衍生出其他相关理论及“周边产品”,让不少人对其深信不疑。为此,记者采访了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天津市生理科学会秘书长刘志强。
日前,在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原因是这位叫罗伯特的人创建了一套酸碱体质理论,称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偏酸性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
“医学中根本没有‘酸碱体质’概念。”在采访中,刘志强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两个词。人的体液有很多种,血液、唾液、胃酸、肠液、汗液、尿液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但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其中,人体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对于‘酸性体质导致肿瘤’等类似的说法,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把‘酸性体质’看作百病之源,更是荒谬。”
不少人在听信了伪科学理论后,连矿泉水都要仔细比对pH值,要买所谓的弱碱性水来饮用。“按照食物降解后的化学成分评定食物酸碱度的做法确实存在,但有一些人明显是在偷换概念。”刘志强说,“人体有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几大平衡系统,它们可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并且这种平衡状态不会轻易被饮食所影响,比如吃酸性食物不会使身体变成酸性。不少优质蛋白、谷物都被归为酸性食品,如果人们不敢食用,就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反而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强调弱碱性食物、水可以调节身体酸碱度,只是营销手段。”
那么,这个伪科学理论为何还有人相信?“这主要是因为和其他复杂医学知识相比,其相对容易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日益重视,但大众识别、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刘志强建议,“对于一些看起来很神奇的养生理论,首先我们一定要有求证心,健康问题应该求助于正规的医院或者医生,其次要对健康信息来源进行确认。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审查机制,对健康方面的信息,应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审查,从源头上阻止此类谣言的传播。”(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