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既要快速,又要高效,还要广泛。我们一定会做到全覆盖,把党的声音传到最基层。”十九大一结束,党的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就立刻奔走在宣讲十九大精神的路上。
“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总共完成了53场宣讲,累计受众13000人次。”冯翠玲介绍,尤其十九大结束之后,邀约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无论再忙,总是先答应下来,再自己协调时间,“有时候上午和下午都排不开了,就把宣讲安排到晚上。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拒绝任何一个电话,即便是蓟州区的学校,也会欣然前往。”
在宣讲过程中,曾经有个学生问:“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冯翠玲语重心长地说:“马上就到假期了,我建议大家走出象牙塔,把十九大精神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多到农村、到企业、到社区去体会一下,才能知道自己未来需要什么,走向何方。”
走到哪里,她就把党的声音带到哪里。听众中既有高校师生,也有外籍人士。
天津大学药学院是中国首批4个国际化试点学院之一,7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是从海外招聘来的,或者直接就是外籍教师。去年11月7日,药学院召开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会,冯翠玲向学院生命健康平台的全体教职员工宣讲十九大精神。黄头发的、白头发的,每人进门都拿了一本英文版的十九大报告;蓝眼睛的、灰眼睛的,每人都盯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页仔细研读。美国教授萨尼尔·芬尼(Nathaniel Finney)于2015年来药学院任教,听了冯翠玲的报告后,他说:“过去五年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中国政府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高效率令人佩服。我感到中国在各方面都非常棒,越来越喜欢这个国家了!”
在国际化学院中,冯翠玲扛起了红色旗帜,筑牢了红色堡垒。她用坚忍、包容、勤奋,征服了这些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习惯不同的外籍教师,用党性、敬业、服务,树立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榜样。刚参加完十九大的冯翠玲回到学校后,曾在办公楼遇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弗雷泽·斯托达特,弗雷泽拿起冯翠玲送给他的十九大首日封,敬佩地说:“以前是你找我签名,现在也请你给我签个名吧!”
从教30多年来,冯翠玲不仅是学生的“党员妈妈”,国际化试点学院的“稳压器”,还是促进不同文化融合的“黏合剂”,外籍院长和教师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用我们的精神感染他们的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她笃定地说。
除了积极做好宣讲外,冯翠玲还始终心系思政教育,坚持引领师生党员明初心、励党性。“从北京回来后,就开始抓紧时间与学校思政课教师们一起备课,分享自己聆听十九大的心得体会,带着教师们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带着深度进教材,带着力度进课堂,带着温度进头脑。”她说,只有持之以恒,春风化雨,才能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师生心中。(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