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题报道
日前,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的古德里奇航空结构中国服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对着一架飞机航空结构件开展保税维修。海关工作人员扫描二维码核对信息后,维修件顺利出关,发往该飞机所在航空公司的总部,整个清关过程不到半小时。
该公司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维修件进出关需要三天,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协调海关,创造性地把物联网RFID(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引入航空维修周转件的清关及追踪监控,清关时间大大减少。”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天津海关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成为中国各自贸试验区第一个享受“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航空维修企业,这项政策此前只适用于物流企业。利用这一便利通关政策,该公司加速在亚太地区航空维修领域的发展,平均每年进出关成本下降50%以上,公司的收入及利润连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航空维修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行业,快捷的服务是航空维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飞机多停场一天就会给航空公司带来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负担,还会给公共交通及旅客造成负面影响。”刘杰感叹,公司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天津自贸试验区不断推进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天津海关通力协作,还陆续推出了“小时包修”“标准件互换”等20余项改革措施。
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已经有60多个航空项目在此落户,涉及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租赁和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今年5月底《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开始实施,截至10月底,该方案中提出的128项改革创新任务共完成77项,占总任务量的60%。
记者手记:天津航空产业的加速发展,是全市加速落实《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缩影。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航空领域相关企业加速聚集,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触角在“深水区”中不断延伸,也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自贸红利。(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