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老字号,记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在百年风云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一定是有着独门绝技、信誉第一、与时俱进的佼佼者。对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老字号品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记载着时代烙印的活化石,它浓缩了近代中国工商历史的发展,它凝聚着几代人的奋斗史,记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如今,老字号又在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从2016年开始,每日新报与天津市商务委已经连续两年联手推出《每日新报·老字号特刊》,今天,本报继续为您讲述老字号的历史和今天。
昨天
提起桂顺斋的糕点,在天津,那可是家喻户晓。相声大师马三立、京剧大师马连良都曾是桂顺斋糕点的忠实顾客。天津市桂顺斋糕点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中西糕点、传统月饼、蜜馅汤圆等食品的津门老字号清真企业,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桂顺斋品牌始创于1924年,发源地为南市旭街芦庄子口(即现桂顺斋总店所在地),公司产品注册商标为“芦庄子”。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天津街头已有许多流动摊贩,叫卖自制的回民风味小吃。当时北京通州城里有个“大顺斋”火烧铺,老板刘珍(号星泉)为了生计来到天津,先是在电车上卖票,后来还是操起了老本行,1924年在天津南市(旭街芦庄子口-即桂顺斋总店所在地)买了个门脸,主要经营糖火烧、贴饽饽、汤圆、杏仁茶、秫米饭、八宝粥等回民小吃。那年,刘珍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给店铺起了“桂顺斋”的字号。
天津卫是个大都市,当年那些回民小吃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京式糕点市场还是空白。刘星泉敏锐地看到这点,1934年,他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以前店后厂形式制作经营京式糕点。这些师傅把京城糕点的品种、风味、技法与天津小吃特点相结合,推出了京八件、麻圆酥和细八件等清真糕点,在天津一炮打响,一时间津门形成桂顺斋糕点热。于是, 1937年在和平路253号(中国大戏院旁)开办“桂顺斋”第二支店,1942年在多伦道开设“桂顺斋”第三家支店。
1956年,糕点行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当时,天津市以桂顺斋为清真糕点龙头,将几家清真糕点知名品牌组合,建立了全市唯一的桂顺斋清真食品厂,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统购统销,负责供应全市回民糕点门市部。公私合营后,天津市成立了糕点公司,刘星泉为经理并兼公司顾问,马万里作为公股代表被任命为桂顺斋总店经理。这一时期的桂顺斋的员工打破了过去作坊生产封闭保守的格局,创造出不少新式糕点,使京津糕点风格日臻完善。桂顺斋名声渐噪,成为具有京津风味糕点厂家。
曾有一段时间,桂顺斋糕点品牌都改为 “红卫东”食品店。后来,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桂顺斋第一门市部在和平路与芦庄子口(现桂顺斋总店所在地)重新挂牌恢复经营。别看只有6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它却给桂顺斋带来了希望,给市民送去了久违的口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桂顺斋品牌由两家企业分别经营,桂顺斋厂拥有桂顺斋产品注册商标,隶属天津市二商局(后为二商集团、现为食品集团)管理;而隶属于华旭集团的桂顺斋糕点公司则是拥有桂顺斋服务商标。
今天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桂顺斋糕点公司总经理马万里带领企业开拓进取,不仅继承了桂顺斋的优良传统,而且大胆创新。桂顺斋恢复传统糕点品种,还有一些因制作复杂,技术要求高而断档的品种,如长元糕、云片糕、芙蓉糕、了花、栗子玛、核桃排等濒临消失的品种,融入南方制作方法及国外新技术,生产后投放市场,很受欢迎。桂顺斋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从此,桂顺斋糕点品牌主导津门,名扬天津地区。
进入九十年代,为了支持政府的城市建设,作为桂顺斋品牌发源地的桂顺斋总店、清真特色小吃店、多伦道第三门市部、清和街、光明里西点车间、红桥区西横堤和北菜园两个糕点厂等生产经营场所先后被拆掉,企业发展也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尤其1997年桂顺斋第一门市部被拆后,恢复重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件大事。市规划部门确立了桂顺斋糕点公司第一门市部原址重建的建设项目。桂顺斋自筹资金,完成了原址重建,2002年8月16日桂顺斋总店建成并投入使用。桂顺斋总店总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成为津门最大的糕点食品专卖店,百年老店焕发新颜。
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2002年12月30日,桂顺斋改制企业性质为职工持股(40%)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董事长孙世福带领桂顺斋进入了一个崭新快速的发展时期。一是突破桂顺斋僵化的经营模式,走专卖经营的渠道开发之路;二是突破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生产发展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17年桂顺斋从初始的3家店发展到如今的津京冀地区15家糕点直营店、12个合作商家、2个糕点生产厂和1个香油厂。2017年实现销售产值1.98亿元,创造了老字号糕点行业的发展奇迹,成为京津冀地区清真糕点第一品牌。(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