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传奇“活化石”揭开尘封70年面纱 北疆博物院南楼向公众开放

2018年10月28日,备受关注的北疆博物院南楼修缮复原及布展工作正式结束,南楼在尘封70多年后,以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至此,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南楼形成完整的展陈体系,标志着这座古老的博物馆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如果说北楼的特点是以藏品数量巨大的展厅带给参观者震撼体验的话,南楼则展现了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

桑志华和团队在当年是怎样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怎么把标本运到北疆?又是怎么研究?这些藏品的科研价值在哪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津云记者带您探访北疆博物馆南楼,寻找这些答案。

早期博物馆“活化石”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

南楼与北楼经过穿廊相连,就构成了完整的北疆博物馆,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活化石”。

北疆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也是收藏中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博物馆。“这里留下的20多万件藏品,涵盖了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人文藏品、文献资料。这些也成为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根基。”工作人员介绍。

“北疆博物院是唯一一座在原址、原建筑以原展出形式展出原藏品、原历史文件的博物院,首先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同时又展出了海量历史馆藏,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来到这里参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工作人员记者,北疆博物院北楼于1922年兴建,1925年在北楼西端建成陈列室,1929年又在办公楼南面增建南楼,南北二楼以通道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字形格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疆博物院一度关闭,1953年11月重新开放,1957年又因成为成为收藏珍贵标本的库房而不再对公众开放。到了2014年,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北疆博物院着手对北楼和陈列室进行了修缮和布展,于2016年对外开放,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共展出各类生物标本及人文藏品近2万件。

今年3月,北疆博物院南楼建筑修缮、功能复原和陈列设计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10月28日,南楼对外开放,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博物馆全部向公众呈现。

如果说北楼的特点,是以藏品数量巨大的展厅带给参观者震撼体验的话,南楼则为大家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北疆博物院是一座成功的博物馆。“我们通过场景复原、资料展出等方式,展现桑志华和团队在当年是怎样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怎么把标本运到北疆,又是怎么研究,这些藏品的科研价值在哪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南楼将更侧重于这一类人文的诠释。”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修缮后对外开放的南楼保留了原建筑结构,全面复原了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古生物库房等功能区。

据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南楼正式对外开放,实行预约制的北疆博物院,也将原有每天限定的接待参观人数从100人提高到200人。今天是南楼对外开放第一天,参观者还不是太多。

还原科考历程

从北楼经穿廊到达南楼,穿廊两侧的墙壁上展示着北疆博物馆建馆时的样子,南楼展示区分为两层,分别设有古生物库房、图书室、动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及两个科学考察历程展室。

北疆博物院旧貌

穿廊

两个科学考察历程展室是参观的重点,分别展示了桑志华等人25年的科学考察历程。

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为法国博物学家保罗•埃米尔•黎桑(Paul Emile Licent,1876-1952),来华后取名为桑志华。桑志华在中国北方进行了长达25年、行程近5万公里的科学考察,足迹遍布黄河以北的十几个省份,搜集到古生物、古人类、植物、动物、地质、民俗等多学科藏品20余万件,其中许多藏品为世界独有,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先河。

桑志华

从1914年桑志华抵津,到20世纪40年代北疆博物院一切事务因战争及经费原因停止,先后有亨利•塞尔、金道宣、罗学宾、汤道平等十余位外籍研究人员前来进行研究合作,他们与桑志华共同进行标本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分类工作,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科研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宝贵财富。

抗日战争爆发后,桑志华的采掘工作被迫中断。迫于局势,桑志华于1938年返回法国,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采掘与研究工作。此后,北疆博物院进入了长达七十五年的沉寂与蛰伏。

位于南楼二楼的科学考察历程展室第一展室侧重于古生物的科考展示,主要展示桑志华及团队对甘肃庆阳、内蒙萨拉乌苏、宁夏水洞沟、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五大地区进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质古生物与古人类科学考察,以大量的原始照片资料、桑志华等人的手稿笔记、标本实物以及图表等方式,再现北疆博物院25载栉风沐雨的科考历程。

桑志华科考物品

桑志华科考工具

古生物化石

第一展室有几件“镇馆之宝”,有些也是北疆博物馆首次对外展示的藏品。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是当年依据原标本直接复制而成的。北京猿人的生存年代为更新世中期,其头骨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从猿到人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证,意义十分重大。不幸的是,这批珍贵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在1941年向美国秘密转移的过程中下落不明,神秘失踪。天津自然博物馆藏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经著名古生物学家胡承志鉴定,很可能是目前在我国保存的制作最早的模型。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

“河套人”牙(模型)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古人类化石。经解剖学家步达生鉴定,确认其为人类的左上外侧门齿化石,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就此拉开了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学研究的序幕。对于中国古人类研究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河套人”牙(模型)

王氏水牛化石1922年在萨拉乌苏被发现,后经古生物学家布勒和德日进鉴定,确定其为一新种,并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此件标本是首次展出。

王氏水牛化石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们在共同研究中,发现了久寻未见的现生种鬣狗在上新世中期的直接祖先类型,为祖鬣狗新属重现新种。它的发现,为了解鬣狗科的进化发展及科内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祖鬣狗化石(左一)

位于南楼一楼的科学考察历程展室第二展室则侧重于展示桑志华团队对动植物的科考成果,展馆内展示了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图片、实物的陈列,对中国北方动物、植物科考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述。

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是这个展示内重要的展品,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在整理原北疆植物标本过程中发现的,共计198张,绘画时间约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据猜测,这些画作的作者应该是当年在北疆博物院工作的植物研究人员。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的特殊性是对植物的绘画中还对其中部分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做了解剖图示绘制,并配以形态描述。这些特征展示方式是普通艺术绘画、彩色摄影甚至真实的植物标本都很难做到的,这些植物手绘画色彩逼真、绘图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

天津有貉吗?貉长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也在展馆中找到答案,工作人员介绍,桑志华团队在科考中发现了天津的貉,并将它作成标本,保留至今。

貉标本

重现老院旧貌

南楼不但展示了桑志华团队的科考历程,还复原了北疆博物院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古生物库房等功能区。“原来的南楼就是桑志华团队研究、实验的地方,这次的功能区是根据老照片原样复原的。”工作人员介绍。

北疆博物院图书室位于南楼二楼,图书室内有一排排柜子,里面放置着馆藏书籍、北疆博物院收集和科研人员自行绘制的科学考察路线图的复制缩小版以及北疆博物馆的出版物等。据介绍,图书室收藏有图书14000余册、地图复制品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此次展出的图书共2000余册。

图书室中间的玻璃展柜里展示了桑志华的重要著作——《黄河白河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黄河白河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这也是该院由创立到享誉世界的25年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最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研究著作。

古生物库房同样位于二楼,是按原北疆博物院南楼的古生物库房进行复原的。当年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地采集、发掘得到的岩矿、古生物、古人类标本及史前考古遗物送回北疆博物院后,均在古生物库房内进行修复整理、分类鉴定和科学研究。

南楼一层设有动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实验室内根据老照片复原了当年北疆博物院标本处理、分类研究的工作流程与作业场景,在实验室内还能看到当时做实验的工具以及动物、昆虫的真实标本。

北疆博物院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

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6:00 周一闭馆

参观方式:免费参观凭本人二代身份证和有效证件进入需提前2天实名预约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