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天津篇
正值秋收季节,记者日前在西青区杨柳青镇大柳滩村的地头看到,几台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植株收割、玉米剥皮、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秋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田野上,带着丰收的喜悦,58岁的农民刘金月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容灿烂地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一年进账百余万元不是问题!”
从40年前得借钱买粮过日子,到如今拥有百余台农机、种地7000余亩,在当地堪称“农机大王”,刘金月一家真正尝到了改革的甜头。每年春播秋收,他都会带着农机队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实施跨省作业。刘金月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40年来,他们一家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一大家子人还没分家,我们一家4口人,二弟家5口人,三弟家3口人,再加两个老人,一共14口人。当时我在生产队里赶马车,一年忙到头,也满足不了一大家人的吃饭问题,为了买粮每年还要欠生产队几百元。”刘金月说,1978年实施包产到户以后,他们家共分得30亩地,他东拼西凑买了3匹骡马和一辆马车,另外又租了20亩地。他带领弟弟农忙时栽种这50亩地,农闲时赶马车给别人运肥料,第一年就收获1万公斤粮食,不仅解决了一大家人的温饱问题,还能卖出5000公斤粮食,收入3000元,把欠生产队的钱一笔还清。
两年之后,他和两个弟弟分家,刘金月一家分得10亩地,这一年他收入2000余元。第二年,他收入3000元。第三年,他一边种地一边发展养殖业,养殖有80多头猪,平时还赶马车帮人拉砖运土,当年收入1万余元,成为村里的首个“万元户”。第四年,刘金月花7800元买了村里第一辆小型拖拉机。此后,他的“铁牛”数量不断增多。如今,他创办的乐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有大型拖拉机、中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种农机设备100多台,常年雇用工人10余名,每年春播秋收季节都会跨省作业。这些年来,刘金月栽种的地也越来越多,今年他在杨柳青镇租地4000余亩,栽种玉米、高粱、大豆,在武清区租地2000亩,栽种小麦、玉米,同时还在河北霸州租地1000多亩,栽种棉花、玉米,这位勤劳的庄稼汉每年的纯收入达100余万元。
“这些年,我一直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现在富了,就想尽己所能为乡亲们做些事儿。”多年来刘金月总是热心于村里的公益事业,热情地为村民排忧解难。1997年,刘金月出资40万元在村里建了一座浴池,村里的老人可免费使用。前几年村里有一段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刘金月出动拖拉机、推土机,干了十多天把路修好了。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让我们家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也一天天富裕起来。现在国家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咱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一天比一天幸福!”刘金月说。(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