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开学季,也是针对学生及家长诈骗案件的高发期,特别是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子,离开了父母的庇护,思想单纯、警惕性低,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对象。要想不被骗,首先是要学会识别骗局。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公安部门,将各种诈骗学生及家长的案件进行了梳理。那么,骗子惯用的诈骗伎俩有哪些?如何防止被骗?希望通过警方的介绍,给学子和家长提个醒。
骗术之
冒充“学生”
诈骗家长钱财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成为骗子眼中的“软肋”,致使家长被骗的案件屡见不鲜。
【典型案例】
家住南开区的赵女士,接到“女儿”用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称其手机掉进水里了,不能使用,这是找同学借来的电话,并提出学校要求报一个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的培训课,需要尽快缴纳学费,费用是27600元。“女儿”还给母亲发来一个电话号码,让母亲与负责报名工作的刘老师询问具体报名事宜。随后,赵女士打电话,向“刘老师”了解课程的情况,最后,决定报名。“刘老师”给了一个银行卡号,赵女士通过手机向对方转账27600元。没过一会儿,“女儿”又发来短信,称赵女士只交了一门课的费用,还有三门课的费用没交。按照“女儿”的要求,赵女士又转了相应部分的费用。后来感觉不对劲,与女儿取得联系,才发现被骗。被骗共计96800元。
警方提示
孩子发短信要钱
一定要核实真伪
这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住校读书的孩子,以要学费、生活费、买手机等名义向家长索要钱财。同时,以手机损坏是用同学手机发的短信,或者是正在上课不方便接电话为由,避免家长和孩子取得联系。家长如果遇到任何涉及转账汇款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本人取得联系,证实情况是否真实,再进行汇款转账。
如果被骗,要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进行紧急止付。止付工作是公安机关在和犯罪分子比赛谁的速度更快。因此,距离被骗时间越短,提供的信息越准确,止付的成功率就越高,目前,不能保证每一起报警案件都能成功止付,比如受害人发现被骗太迟,不法分子已经转走取走所有被骗钱款;也不能保证每一起案件的所有被骗钱款都能止付,比如不法分子已经转走取走部分被骗钱款;同时也会出现止付的金额超出受害人报警损失的金额,比如涉案账户涉及好几起案件,有多个受害人的钱款都打到这个账号。但无论如何,公安机关都会全力以赴帮受害人降低经济损失,因此,在报警时,要向警方说清被骗经过,准确提供转出现金的账户及开户行;准确提供不法分子的账号、账号用户名及账户开户行(银行柜台及银行客户均可以帮助查询);提供汇款凭证或电子凭证截图。
骗术之
兼职刷单挣大钱
先给甜头后坑钱
进入大学校园,很多学子都希望边学习、边打工,既能锻炼自己,还可以赚钱贴补生活。正是利用这种心态,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网络高薪兼职刷单先给甜头后坑钱的骗局,“坑”了不少在校大学生,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被骗走了生活费。
【典型案例】
我市某高校学生,在一招聘网站上看到招聘淘宝刷单人员的广告,于是,根据广告上的信息,添加了对方的QQ。取得联系后,对方把淘宝刷单的工作流程发了过来──接下任务,拍下商品付款后,返还本金加上商品总价格5%到10%的佣金。
之后,对方又发来第二单任务:是一个1000元的游戏卡购买任务,当把卡密发给对方后,当事人只收到了佣金,本金却没有退,询问为什么没退本金,对方回复,还没有完成任务,需要继续购买3个2000元的游戏卡,才能收回本金。作为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哪有这么多钱,但又不甘心1000元本金就这么打水漂了,于是,当事人就悄悄地刷了父母给办的信用卡,没想到,对方告知,得刷够50单才可以立刻返回本金,如果终止可以强制结算,但必须等一个月后才返款。随着信用卡还款日期越来越近,一直没有收到本金的当事人,跟父母说了事情的原委,在父母的陪伴下,找到警方寻求帮助。
警方提示
网络刷单,违法!
刷单招聘多为骗局
这个案件就是典型的“刷单诈骗”。骗子会伪装成中介或代理公司,打着刷信誉、刷销量的旗号招聘兼职“刷客”。然而,刷单只是幌子,骗钱才是真正目的。他们通常会给应聘者下发一两个比较小额的刷单任务,有时还会“按照约定”返还本金和佣金,为的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充分赢得应聘者的信任。随后,会逐渐加大刷单任务的数量和金额,以系统、网络等问题为由拒返本金及佣金,或是以“必须刷满一定单数才能结算”为由,诱骗应聘者继续投入本金,进而一步步诈骗钱财。当应聘者意识到被骗后,骗子会将受害人联系方式拉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刷单”之类的招聘广告大多为骗局,一定要提高警惕。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网络“刷单”作出明确规定:“刷单炒信”和帮助“刷单炒信”的,将面临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甚至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守法经营者一般不会冒此风险,只有骗子才会利用“刷单”来骗钱。因此,切勿相信“网络兼职刷单挣大钱”的谎言,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要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警。
骗术之
网络交友
信任换回骗局
互联网的普及,让交友的途径更加广泛,然而网络世界里鱼龙混杂,如果没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很容易就掉进事先设置好的陷阱里边。
【典型案例】
某在校大学生李某,打开微信,发现有人加其好友,也没多想,就通过了对方添加好友的请求,原本以为就是多了一个网友,没想到“网友”不时地嘘寒问暖,让李某倍感温暖,并且俩人越聊越投机,李某也把这位“网友”视为重要的朋友。
在随后的日子里,“网友”消失了一段时间,李某很是关心,不停地发微信,可是对方就是没有回音。直到“网友”出现,李某才获知“网友”的父亲生了重病,急需用钱,“网友”还将父亲的诊断证明,以及近期看病所花的费用单据,拍下来,传给李某看,想向李某借钱。虽然是未曾见面的朋友,但李某却相信其说的每一句话,十分着急地向身边的同学借了一部分钱,又向父母谎称自己生病了,需要钱,就这样凑了近1万元,通过微信给“网友”转了过去。收到钱后的“网友”先是感激不尽,随后,就再无音讯。李某再和“网友”联系,发现对方将其拉入了黑名单。
警方提示
网络交友套路多
涉及钱财要谨慎
如今,交友诈骗案件持续多发,受害者中以在校大学生居多,犯罪分子充分利用了受害人的好奇心、猎取心、虚荣心以及心灵空虚、心地善良等种种心理弱点,从而屡屡得手。
该类型案件中,犯罪分子主要是通过QQ、微信、微博、探探、陌陌等交友软件,以及珍爱网、百合网等交友平台,加受害人为好友,然后以虚假身份,在骗取好感和信任后,择机实施诈骗,其特点主要有:1、头像、昵称高度女性化(或男性化)、自报信息中多自称单身。2、借故不见面,经过一段时间(约一周到一个月)微信、电话聊天,待感情升温后,多以过生日、回家路费、亲人生病、个人绩效差等理由要钱、借钱等实施诈骗。3、受害人若要想看照片、视频时,没问题,骗子早已准备一大堆,要想听的语音。
网络交友,“查附近”查到的不一定是好人,“摇一摇”摇来的可能是厄运。因此,警方提醒,一是不泄露。网络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网聊一定要有戒心,不要过度透漏自己信息,以免给对方留有可乘之机。二是不轻信。交友软件里满屏的优质交友资源,一旦遇到美女、帅男、意中人主动搭讪时,要警惕,不要冲动,盲目乐观,也不要因面子问题而百依百顺。三是不转账。这是防交友诈骗的关键,要为自己设一道安全阀,网聊中一旦触及发红包、借钱、转账等关键词,要立即进行自我警示,多点理性、少点感性,多点抠门、少点大方。
骗术之
游戏道具低价出售
却钱货两空
大学生活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没有父母在身边盯着学业,也不用每天埋在书堆里,一些学子,特别是男同学会利用闲暇时间,用手机、电脑玩网络游戏。在热门游戏中,他们不惜重金网上购买游戏装备、账号,用来快速提升游戏角色等级和属性,然而上当受骗的也不在少数。
【典型案例】
某大学学生郑某,在宿舍使用手机玩一款游戏时,想购买道具和游戏币,正好有玩家提出便宜出售道具和游戏币。郑某通过聊天,发现其出售的价格确实比游戏商城便宜,于是,决定购买。
郑某觉得不对劲,拒绝充值,要求对方立刻退款,对方称办理退款手续需要等5至10个工作日。时限过后,郑某再与对方取得联系,发现已被对方删除。
警方提示
不要轻信
非官方充值渠道
目前,通过网络游戏实施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低价售物法。在游戏中以低价销售游戏币或装备为名,让玩家线下银行汇款,待收到钱款后立即消失。此类案件是网络游戏诈骗中发案最高的一类。二是买卖账号法。以高价收购玩家高等级游戏账号为名,并诱使玩家登录钓鱼网站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玩家银行卡信息,伺机盗取银行卡内钱财。三是升级代练法。在游戏中发布虚假广告,称可低价代练游戏角色等级或装备,从而获取玩家游戏密码并要求玩家先行支付部分费用,等得到玩家汇款后立即将玩家的装备、游戏币洗劫一空,并立即消失。
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如何防止被骗?警方提醒,不要沉迷网络游戏,尽量不要购买网游装备、道具等,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不要轻信非官方的网游充值优惠,如需购买游戏装备、道具等,要通过游戏官方充值渠道进行游戏充值,非官方的网游充值优惠渠道大多是骗子。不要直接支付、转账进行交易,不管是微信转账、微信支付、网银转账等方式,都是向对方直接支付,一旦遇到虚假交易,很容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骗术之
“校园贷”看似“馅饼”
实则“陷阱”
随着贷款业务的不断普及,“校园贷”已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零首付、到账快、利息少,一些看似诱人的“馅饼”,实际上是骗子精心设计的坑人“陷阱”,让许多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们落入其中。
【典型案例】
我市警方,接到当事人孙某报警称,在校期间,通过网络广告,得知可以零门槛办理贷款业务,遂与对方取得联系,并将身份证等信息告诉了对方,称要贷款20000元。对方毫不犹豫地回复,可以将贷款额度提高至42500元,孙某同意后,对方称,贷款已经申请办理中,但需要缴纳贷款额度6%的手续费。根据对方发来的付款二维码,孙某转账1100元,然后表示,卡内没有多余的钱,剩下部分想转天再付。对方询问孙某,还能凑多少钱。孙某回应,卡里只剩下生活费500元。对方说:“500就500,赶紧缴费,贷款就能立马办下来。”于是,孙某又给对方转账500元。手续费交完了,孙某却迟迟未拿到贷款的钱。与对方微信联系,也没有回信。事后,孙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示
正规贷款平台
不会只靠身份证批款
此案犯罪分子放贷是假,骗取手续费是真,还有的校园贷陷阱更深,就是变相的高利贷,把不少在校大学生逼上了绝路,让年纪轻轻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背上了沉重的“青春债”。
其实,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也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创业资金的需要,但校园贷也暗藏风险,因此,提醒在校大学生,要按照个人实力来贷款,借贷额度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会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在借贷之前要对自身做好财务规划,理性贷款,能还多少,借多少,不要贪心。要货比三家,选择正规的贷款机构,现在能提供贷款的平台数不胜数,有正规的,也有不正规的,甚至有非法贷款公司混淆在其中,他们夸大放款额度,压低贷款条件,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一般难以识别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甚至有些公司打出“仅需一张身份证就可贷款几百万”的广告,任何正规的贷款平台都会有严格的审核管理,不会单单只靠一张身份证就批款。
骗术之
“抢红包”陷阱
银行卡被盗刷
如今,亲朋好友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早已不是新鲜事,若是被一个陌生人拉进一个微信红包群,面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红包大礼,对于缺乏防范意识的大学生来说,很有可能会信以为真。
【典型案例】
警方提示
领红包要密码
一定是诈骗红包!
实际上,除了伪装成“红包”的手机木马,还有很多“红包”诈骗。例如,微信AA红包诈骗,不法分子利用文字游戏把“AA付款”伪装成“AA红包”,利用用户对微信AA收款功能的不熟悉,诱导转账。还有骗取个人信息的“合体抢红包”,先关注发红包的公众号,然后把红包链接发给好友,让红包增值,凑够100元后可以提现。参与抢红包则需要输入姓名、手机号等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
对于各种微信红包诈骗,警方表示,在陌生的群里发现不明身份的人发放红包时,不要贸然领取;微信红包不需要密码,可以直接领取,如果需要输入密码才能领取,一定是诈骗红包;参与抢红包活动时,一定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不要将身份信息、银行验证码等发给陌生人。(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