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鱼
在天津市船厂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笔者曾无意间发现该馆陈列的一艘潜艇模型。模型虽然不起眼,但它所代表的却是中国第一艘可用于实战的潜艇。关于这艘潜艇,至今还有太多太多的谜有待解开。
据记载,中国最早制造潜艇的尝试应该是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当时发明过一种可潜水的龟船,船体有刺,可潜入水底刺穿敌军战船。后来这一制造技术失传了,但其无疑已具备了潜艇的雏形。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陈列有模型的这艘潜艇,当时人称之为“暗轮”,全长120尺,宽20尺,吃水8.5尺,主机功率350匹马力,航速可达12海里每小时。该潜艇艇身用钢板、舱面用柚木制成。这艘潜艇建成于1886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
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陈列的首艘潜艇模型
关于这艘潜艇制造的细节,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根据点滴记载,我们可知其制造过程大体如下:潜艇是由天津机器局一个姓陈的“道员”首先提出建造的。这位道员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他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86年(光绪十二年)夏,潜艇在大沽船坞开始施工。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十余名工匠,在施工现场筑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开始采购木材、钢材,正式动工。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劳作,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这年的9月18日,正值中秋节,“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试航并取得极大成功。据上海《益闻录》当时记载:“此船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因为河不甚深,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洵摧敌之利器也。”另外,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也对这艘中国最早的潜艇试航进行了报道,并刊出了该潜艇的侧视图。
《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国首艘潜艇侧视图
但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就销声匿迹了,既没有留下具体名称,也无更多记载。至今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它以什么方式上升或下潜,艇体的结构如何等等。史学家推测认为,1885年瑞典人诺德费尔特和英国人加莱德合作研制成功“诺德费尔特—I”号潜艇,装有鱼雷发射管,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潜艇和鱼雷结合在一起;而陈姓道员次年制造的潜艇“布雷无不如意”,无疑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水下机船”试航成功的消息披露后,很可能受到西方列强的舆论压力,昏庸的清政府无奈之下就让其匆匆下马了。
这艘潜艇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加之参与其事的人本来不多,因此有关记载稀少也就不奇怪了。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据塘沽文物管理所的富占军先生介绍,他1997年在刚刚开放的大沽炮台遗址公园工作,接待过一位退休的军事史专家。富占军回忆说,那位专家对大沽炮台赞不绝口,并特别提到大沽船坞,说那里曾经制造过两艘潜艇。专家所说如果有据,至少说明中国最早的潜艇制造并非试航成功后就马上销声匿迹了。
另外,还有记载称制造这艘潜艇的是天津机器局。有专家认为,大沽船坞的军火制造业务,曾一度划归天津机器局,若此则两种说法并无本质矛盾。虽然记载说该艇下水后在海河试航,但很可能是入海口处的海河下游。因为即使是天津机器局东局附近的海河,丰水期水深也不足以达到将潜艇淹没得“水标浮出水面尺许”的程度。(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