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团走进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来到霍元甲的故乡非常开心,他可是我和老爸的‘超级偶像’,这次我帮老爸圆了梦。”
“参观了周总理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深深震撼!”
“古典园林、老街、天津之眼、海河夜景,‘最炫中国风’说的就是这儿吧。”
……
8月18日至22日,全港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四海一家·津港同行”青年交流活动在津举办,近200名香港青少年借“天津之眼”了解祖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继此前感受天津经济科技发展的“脉动”后,19日至20日,交流团相继开启“文化之旅”“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参观了霍元甲纪念馆、石家大院、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南开大学等地。参观间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心得、交流感悟。
8月19日,秋雨后的津城天高云淡。5辆载着香港青少年的大巴车从河北区的一家酒店开出,前往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车上,交流团团员蔡奕炬调试着单反相机。一路背着这个“大家伙”,蔡奕炬并不觉得累。“沉是沉了些,但我想把天津的美景、美食和发展脉动都装进相机。”调好了焦距,他指着车窗外对记者说,“瞧,天津的马路宽,绿化好,天真蓝,这些都得靠单反拍,手机像素可不够。”
从国家级技术开发区到清代民宅,从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到高等学府,从历史展馆到老巷新衢,蔡奕炬用相机“打包”了一座城的风景,霍元甲纪念馆是其中之一。
“拳掌相加人难识 横扫千军向肋间”“刁打五锤连环抱 侧身飞腿鬼神惊”……听着讲解,看着一招一式的雕像,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纷纷照着石雕“学艺习武”,感受英雄霍元甲倡导的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理念,这些场景被蔡奕炬一一抓拍。
帮父亲“圆梦”的团员张秀珠也和朋友们学着打拳,“老爸非常崇拜霍元甲,因为他小时候总听老一辈讲民族大义。”张秀珠表示,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霍元甲敢于挑战外国列强的大力士,为国人争光,这种精神十分可贵。此次到霍元甲的故乡实地聆听英雄故事很受触动,回港后要把所见所闻讲给父亲听。
如果说霍元甲纪念馆让孩子们汲取的是“武”的精髓,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则让他们体验到“文”的魅力。
古典戏院风格的展厅、以非遗书籍为主题的图书馆、有着“东方芭比”之称的锦衣泥人……展品蕴含的文化内涵让香港青少年连呼“神奇”;有着华表、圆瓦坡顶等造型的独特建筑风格又让大家称赞天津这座600余年的城市“中国风”浓。
“非遗体验”是展馆内的重头戏。摸摸纳鞋的针线,学学古法制香,尝尝糕点“蛤蟆吐蜜”,再和非遗传承人来个“津版”石头剪刀布──“捹巧果”,大家对非遗兴趣盎然。非遗“蛤蟆吐蜜”第四代传承人刘芃成介绍,巧果是用新麦做成的花饼花果,传说在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那天,在“捹巧果”中获胜的男孩长大后可娶到天仙般的女孩。刚刚在“捹巧果”中获胜的团员王斌说,原来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蕴含着民俗文化,而且好玩有趣,易于推广,让自己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我现在读高一,学到的历史知识比初中生多些。”昨天上午,交流团来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在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课的一间复原教室前,了解到周总理的部分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后,张祝珊英文中学学生林境雯用粤语与港岛民生书院的初二学生郑信蓝交谈,随后她向记者“翻译”,她们聊的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庄嘉琦参观周邓馆后则表示,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照片,展现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和伟大精神,给自己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自己开学后将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在周邓纪念馆门前,蔡奕炬为香港青少年拍了一张合影,他告诉记者,这张合影可能是团员们最珍视的一张,因为牵系着大家的拳拳爱国心。(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