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记者 王月 由地铁和地下道路串起地下商业和地下停车场,我们脚下一张可以资源共享的地下城市空间网正在形成。由天津市规划局组织开展的《天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0年)》方案正在公示,在面积为11917平方公里的地下空间里,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五副,网络共享的地下空间结构。近期建设重点地区在此次规划中予以明确: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北部地区核心区、解放南路核心区、新八大里、大胡同、西站及天钢柳林地区。
据了解,这份规划将市域地下空间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以及一般建设区。
其中核心建设区为天津城乡居民点体系中的“主城”,包括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建设应重点推动区域服务职能提升,为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非核心职能、建设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区奠定坚实的基础。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重点突出本区国际化发展的特色,建设示范性、综合性的地下空间。
重点建设区为天津城乡居民点体系中的“辅城”与“功能组团”。辅城分别为西青城区、津南城区、武清城区、宝坻城区、宁河城区、静海城区和蓟州城区;功能组团分别为京津科技城组团、未来科技城组团、东丽湖组团、北辰产业组团、子牙组团、京津新城组团、州河产业组团。
按照规划方案,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布局总体结构为:一主五副,网络共享。一主——小白楼文化中心地区;五副——天钢柳林地区、西站地区、侯台地区、津滨地区及北部地区公共副中心。至2030年,保障中心城区公益性设施地下空间建设成网,主要包括地下轨道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以及网络衍生的地下公共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