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西区洞庭路的第二实验中学项目是全运村村委会的所在地,正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提供服务。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海绵城市样板项目。
走进其中,表面很难看出这里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但在中建三局第二实验中学项目经理柴其琛看来,这里的施工细节可谓亮点多多,工程竣工后,他也好几次回到现场参观自己的建设成果。“这个项目的路面和外面的普通路面不一样,是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一下雨就能看出区别,不容易积水,雨水可以渗到地下蓄水池。”柴其琛告诉记者,“绿地也设计成了下凹式,能更好地吸收水分。”
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旱溪、雨水花园、环保雨水口、溢流井、雨水调蓄池……这些特殊的设计提升了这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还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利用。通过这些设施的调节,第二实验中学项目将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8%,污染物控制率达到60%,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等海绵城市指标。
第二实验中学项目是天津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本。2016年4月,本市入选了中央财政支持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包括解放南路和中新生态城两个片区,试点面积达39.5平方公里,获得12亿元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奖补资金用于建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绿色城市、海绵城市。对此,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和技术标准,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措施,使城市拥有了海绵一样的强大吸附力,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城市的内涝影响,同时降低面源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此外,在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建设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第二实验中学这样的样板项目将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引领和示范,有利于相关技术经验在本市更大范围的应用。
今后,本市的“海绵块”会越来越多,有望彻底告别“下雨看海”的现象。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截至目前,中新生态城和解放南路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启动了69个试点项目,其中12个项目已经完工。今年计划新开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38项,完工41项。预计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本市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正积极努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之城,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