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全运惠民·我的故事:祖孙三代的民园情怀

天津日报记者 宋德松 8月末的津城,秋意渐浓。清晨6点半,空气清凉,晨辉洒在民园广场红色的跑道上,晨练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跑步的,打太极拳的,抖空竹的,玩得不亦乐乎。几个早起的孩子时不时在草坪上跑来跑去,发出咯咯的笑声……

见到今年70岁的杨毅大爷时,他刚刚跑完步,一身红色的运动服把脸色衬托得更加红润。

“这几天这天儿,多舒服!最适合运动。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有福气了!”杨大爷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停下来和记者打招呼。

“杨大爷,您这精气神儿哪像70岁,太年轻了!”

“哈哈哈,天天运动,人就显得年轻!”杨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是个老天津卫,在老城里出生,后来搬到和平区马场道三盛里,与民园广场只有一街之隔。“从小我就喜欢运动,现在家门口有了运动场,甭提多高兴了,每天早晨我都会来这里跑步,不多不少1500米,这个习惯已经坚持5年了。”

杨大爷对于民园广场的历史可谓是如数家珍,还专门研究过民园的历史,他说,“民园广场一直都是咱天津人的骄傲,住在这周围的居民没有不了解的。民园体育场始建于1920年,是当时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

“这里也是中国第一座灯光球场,记得我小的时候,街道上的路灯还不多,每当晚上举行比赛时,这里就成了全天津最大的光源,隔着好几条街都能看到,把半边天都照亮了。”杨大爷指着民园广场这样说。

杨大爷还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天津足球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天津队就是国家队,1974年时,天津队代表中国与朝鲜鸭绿江队在民园体育场进行比赛,很多人都聚集到了这周围,想方设法弄到比赛的门票,还有些人逃票溜进去看,我有幸拿到一张比赛门票,当时山呼海啸的场景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记者跟随杨毅大爷从民园广场回到家中,正巧遇到他的女儿带着小外孙来看望他,手里还拎着刚刚给父亲买的新球鞋。听到我们在聊民园,女儿杨志杰也不禁搭起了腔:“父亲是个体育爱好者,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成了一个铁杆的体育迷。我一直关注天津足球队,民园体育场作为天津的主场,既体验过冠军的辉煌时刻,也承受过降级的屈辱,这里记载着天津足球的历史。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联赛刚刚职业化,天津三星队和之后的天津泰达队,都把这里当作主场,当时的球市特别火爆,几乎场场爆满,每当主队赢球时,来看球的男同志就会不约而同地点亮手中的打火机,看台上星星点点,像是星河一般,这是民园体育场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后来,从2003年开始,天津泰达队将主场搬迁到了新修建的泰达大球场,民园体育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偶尔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外,这里几乎很少开放,有时我们路过,透过铁栅栏看进去,有些区域已经杂草丛生,确实让人唏嘘。”杨志杰这样回忆道。

2012年,和平区对民园体育场进行了保护利用性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民园体育场更名为民园广场,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中心绿地1万平方米,保留了400米跑道。民园广场集中外游客集散中心、特色文化博览中心、休闲体育体验中心和异国风味美食中心于一体,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广场。

对于如今的民园广场,杨毅的小外孙丁一宁也有发言权,他说:“放假的时候,姥爷经常会带我来民园广场,这里不仅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运动,还能参观天津体育博物馆、五大道博物馆、和平区非遗展览馆这些博物馆,让我们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一座民园体育场,三代人的回忆蕴藏其中。用杨毅大爷的话说:“不是咱买不起新房,是咱就爱守着民园广场门口住,每天运动,一定能健康长寿。”

坚守为全运 “水滴”里的保电“竞走者”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