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马晓冬 第十三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一个个造型各异、美观大气的比赛场馆也陆续亮相,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与前来参赛的运动员一起成为津城新的风景线。对于全运会组委会场馆工程部来说,现阶段的建设工作已圆满完成,工作人员正在随时待命,协助提供其他保障服务。
一馆一策一馆一景
本届全运会共有49个比赛场馆,其中新建21个,改建15个,利用现有场馆11个,还有2个场馆设在异地。新建总建筑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增加了7万个观众席位。
全运会组委会场馆工程部部长吴冬粤告诉记者,本届全运会场馆建设采取了“一馆一策”的方针,从规划设计、材料选择到建设施工,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可谓处处有亮点,个个是精品。新建的天津财经大学体育馆是两本书的造型,体现了高校的文化气息;天津体育中心自行车馆俯瞰时就像一个自行车运动员的头盔,建筑造型与功能完全吻合……这些分布在天津不同区域的场馆成为周围景观环境中的点睛之笔,为城市增添了新地标、新名片。
除了造型突出,本届全运会场馆的工程技术也均属一流。吴冬粤介绍,以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馆为例,其顶部平面为椭圆形,是国内第一个跨度超过100米的长短轴马鞍形索穹顶结构,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索穹顶设计,在世界范围也处于领先水平。
通力合作攻坚克难
“我们是打前站,如果硬件准备不好,势必会影响后续的很多工作。”对于从事城建工作多年的吴冬粤来说,这次场馆建设任务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对建设标准、环保工作和施工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地47个场馆几乎覆盖天津所有行政区,大大小小的工程加在一起约有150个子项,仅在全运村项目,最高峰时就有2万多人同时作业。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进行起来也是井井有条。大到比赛场馆的搭建,小到全运村枕头的高度,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在相关领导的关注指导和各部门、各区、各参建单位的通力合作下,今年4月底,比赛场馆全面竣工,7月,全运村项目交接完成,硬件设施的尽早投用为全运会各项赛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关键性基础,增加了本市从容办全运的信心。
满足全民运动需求
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赛事,也是百姓的赛事。全运会场馆建设也体现了“全运惠民”的宗旨:一是与高校的教学需求相结合;二是与专业体育训练相结合;三是与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四是与全民健身需求活动相结合。
吴冬粤表示,全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将继续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大型活动、促进专业队伍训练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全运会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会为天津市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善留下一笔财富。我们今后将把这些设施利用好、管理好、运营好、服务好,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市民体育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场地,促进天津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