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记者 张艳 宫伟 孙瑜 学生记者 周静辉 孙宏铃 张楠 毛茜琳 刘端可 李松林 刘金坤 吕德兰 彭松臣 郭慧鑫 丁元新 朱贺宾 通讯员 李新荣 摄影记者 姚文生 8月20日一早,每日新报记者与学生记者一行十七人来到全运村探访,感受这里的舒适便捷。
24小时持证进出
上午9:00,全运村的几个入口都已经有执勤人员站岗,不仅进入全运村的车辆必须凭证,进入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三个村的人员都要凭出入证。如果事先没有办证的来访人员,都要到大门口的访客中心办理临时出入证。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全运村内公安、交管与武警轮流执勤,确保24小时全天候入村车辆持证进入,一旦有闯卡进入的车辆,入口铺设的地刺将启动,采取刺破车胎的方式拦截硬闯车辆。有时会有一些维护人员需要进村维修,维修人员不固定,他们会携带各种工具,安保中心会派专人全程监管,确保他们抵达、离开时的人数一致、携带的工具一致。
十分钟办好访客证
按照规定,来访人员需要提交身份证件以及村委会开具的申请,民警对身份证进行拍照上传后核准,同时也同步完成了电子登记。访客证编码也都要逐一对应身份证进行登记,对于访客抵离时间均有详细记载,确保了进村人员的信息完整记录。大约一个访客卡的发放流程在10分钟以内就能完成,如果是集体办理,则需要管理人员统一签字领取,每张证件的管理都能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为确保安全,出入卡是不可以补办的,一旦丢失,卡片也随之作废,确保不会被他人使用。
各类服务方便快捷
村里的柏油小路十分干净,电瓶车游走在村子里迎来送往,如果不想乘车,还可以尝试街边的共享单车。村里的园林景观清新雅致,底商有医疗服务站和各种商店,特许专卖店里能购买到全运会组委会出品的系列纪念品。走在小路上,一些特色小店内的商品更是吸引人驻足,鸵鸟牌墨水、杨柳青年画,尽显天津特色。各种手工教室别具一格,在瓷坯上涂鸦烧成瓷盘、在扇面上画花鸟山水图……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食品都提供快递邮寄服务,回到家也可以尝到天津风味美食。
学生记者 走进全运会
点赞 幕后英雄
顶着太阳走了一上午,我已经汗流浃背,但是同行的全运村民警们仍然谈笑风生,为我们介绍他们的工作。这里的一楼一路,一草一木,他们都曾实地走访勘察过,为的就是确保全运会期间的安全。偌大一个全运村,他们不知走过了多少遍。期间听他们戏称有一个同事从胖子硬生生走成了瘦子,听着很有意思,但他们的辛苦都是藏在幕后,真心为他们点赞。 学生记者 彭松臣
致敬 无私奉献
干净的街道,漂亮的房子,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不禁想到这巨大的成果背后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安保办的阿姨们有些是双警家庭,因为工作原因,常常顾了工作就顾不了家庭,正是这些甘心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井然有序的全运村。学生记者 李松林
感动 责任温情
时隔一周再进村,同样的炎热,同样严格的访客流程,没有休息日,在他们眼中也只成了笑语间的闲谈。从几个月前的陌生到几个月后的熟识,他们成了彼此口中最辛苦的同事、最为称赞的朋友。周日的中午,闷热,却似乎迎面吹来了两阵风,暗含力量又沁人心脾。我知道,它们一个叫责任,一个叫温情。学生记者 刘瑞可
有序 源于坚守
全运村的参观采访,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序,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坚守在全运村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几个月之内将满墙的数据整理得井井有条,把一万多张证件管理得头头是道需要怎样的耐心和艰辛!学生记者 刘金坤
铭记 点点滴滴
走进全运村听到它背后的故事之前,我只是感叹这里风景不错,环境很好。当我走近它,才发现这样高大的建筑是需要多少人的心血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我喜欢听他们讲关于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绵长的岁月穿插在全运村中,在每个人身上用力刻下了关于这些时光的证据。学生记者 吕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