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苏晓梅 “往年这个时候,暖气停了,外面比家里暖和。”昨天,家住南开区白堤路的高阿姨摸着客厅里的暖气片告诉记者,“今年都到3月底了,暖气还热乎着。”
每年3月15日停热后,退休在家的高阿姨夫妇都要把电暖气打开。可只要离电暖气远点儿,就得穿上防寒服。今年延长供热能让家里多热半个月,高阿姨觉得“幸福感挺真实”。
三延供热期,百姓摸得着的幸福感
3月2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再次延长供热时间至31日24时。消息一出,津城沸腾。这是继3月14日宣布“供热延长至3月17日24时”、3月17日宣布“继续延长供热时间至3月26日24时”之后,本市第三次延长2016至2017年度采暖供热时间。
根据《天津市供热用热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本市供热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供热单位不得擅自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但老天津人都对天津的气候特征深有感触,尤其对常有的倒春寒心有忌惮。这座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的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每到供热季结束,总有一阵子让人感觉特别难捱。3月15日以后至3月底的这段时间,虽然初春特征已经显现,室外气温开始回升,但室内却相对阴冷,特别是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夜晚,老年人和孩子都得多添衣物保暖。
2017年的这个早春,市委、市政府一次又一次延长供热的决定,犹如一股又一股的暖流传遍津城,温暖了天津百姓的心田。
家住河东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往年停热之前她会提前擦干净空调,准备再开十几天暖风:“特别是宝宝出生以后,怕没有暖气,宝宝受不了。今年好了,暖风到现在也没用上,整月都是暖和的。”
“这几天,暖气摸起来是热的,孩子在家比较舒服,也不用担心会感冒。”家住河东区曲溪东里的李先生表示。
全国两会上,院士代表点赞提前供暖
这个冬季,天津不仅延长了供热时间,还提前10天启动供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就表达了对提前供热的赞美。他说:“提前供热深得民心,每年到11月份,天津都来场寒流,感冒的人特别多,老人孩子非常难过,呼吁多少年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次解决了。这届领导做得真好。”
对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赖雁平来说,往年3月15日以后的这段时间,他最为忙碌。
“因为天气冷,家里也冷,11月15日前一周病人会比较多,尤其很多老年人会得上肺炎,而在3月15日以后又会迎来一个病人高峰。”赖雁平告诉记者,“延长供热期对呼吸道感染率降低有很大帮助。一停暖气,加上倒春寒,老年人年纪大,温感差,又很少活动,所以一降温,很多老年病人就会增多,特别是重症感染病人。”
“今年3月15日以后的这段时间,呼吸道病人和老年重症感染的病人减少了一半。”赖雁平说,往年供热一停,他每半天就要看70多个病人,连口水都喝不上,而现在这个数字减少到40个左右。
每一次延长,都是对供热保障的考验
对于群众,延长供热期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而对于供热单位,三次延长供热的要求则充满挑战。
“按照惯例,我们的燃料储备可以供热至3月17日左右,每一次收到延长供热的指令时,我们都已经预备停炉。大家又都紧急准备,备料筹钱。”一家供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本市已完成全国最大规模城市燃煤锅炉改燃并网,涉及供热面积1.2亿平方米,中心城区实现无燃煤锅炉供热。业内人士透露,燃气供热备料相对及时,各供热单位购气后,市能源集团所属燃气企业积极做好燃气安全稳定供应,同时做好购气服务工作,使得后续供热紧密衔接。
而对于燃煤供热来说,延长供热,燃料补充就显得捉襟见肘。
“开始弦绷得不紧,觉得就供到17日,靠提前储备的燃料就能撑过去。”一家燃煤供热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二次得知延长供热的要求时,供热站的煤只够供热10个小时。我们一直从内蒙古、山西等地购煤,10个小时根本来不及采购,只能紧急从河北省采购。”
据透露,正是17日前后,市民反映水温低的问题有些集中。主要是因为燃料紧缺,趁着白天室外气温较高,有的供热单位就压着火少供一点儿暖,打出时间差,尽快把燃料缺口补上。
今冬供热期已经接近尾声,有市民反映家里的暖气摸起来不怎么热。
业内人士解释,随着近期气温回暖,供热单位会综合屋内换热情况、供热流量、室外气温、室内气温等因素,随时对供热水温进行调节。供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水温,因此目前阶段,市民不用强求暖气摸着烫手,而是要看室温,室温舒适就达到了供热的目的。比如,老房子老散热器情况下,小区到户内的二次网回水温度如果在30℃左右,室温就能达到21℃左右。据介绍,前几天比较冷,各供热单位二次网回水温度普遍在30℃以上。
为确保好事办好,供热主管部门要求各供热单位善始善终,并加大督查力度,对有问题的供热企业加紧整改。
今天是延长供热的最后一天,全市216家供热单位的供热锅炉仍在正常运转,将股股暖流通过供热管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这个冬天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