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资讯中心> 天津> 正文

于家堡的美丽传说——开发开放沃土有故事有历史

塘沽南站历史照

现在的塘沽南站

渤海早报记者 檀昕尧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十年,让一批新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备受世界瞩目。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中心商务区,不仅书写着滨海新区的沧海桑田、飞速发展的时代传奇,更承载着滨海新区的期冀与梦想。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区,于家堡金融区在高耸挺拔的建筑群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名字的由来

于家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末,当时的文献资料有“临海捕鱼”“置灶煮盐”的记载。

明朝初年,山东文登县大水泊乡的于氏兄弟于英、于潮携家眷北上,路过塘沽,见渔家堡这个地方紧靠海河边又临近渤海海边,应该是个富庶之地,兄弟两人便留下来靠打渔为生。他们用木棒、芦苇搭窝棚栖身,因此这个小村落被称为“小窝棚”。后来,人丁逐渐兴旺,“小窝棚”改名为“渔家堡”,“渔”是打渔的“渔”,小村里住的人又都姓于,所以慢慢又变成了现在“于家堡”这三个字。

渔村的美丽传说

对于于家堡,民间也曾充满想象,流传下来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王母娘娘带着众仙女云游河海来到大沽口,龙王带着虾兵蟹将前来迎接。仪式上一只对虾王非常兴奋,打挺跃出水面老高。王母看得开怀大笑,前仰后合,意外将一支凤钗掉落于家堡。凤钗落地生根,化作海湾,形如凤凰,与大沽、北塘均不相同。

其实,传说只是一个寄托,背后却是人们对于繁华的无限想象。

天津开埠桥头堡

于家堡的繁荣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新港成港前,明末清初之际,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天津滨海地区最早的水旱码头。大小不一的商船从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驶来,其中大船可达5条桅杆,漂浮在海上宛如岛丘,被本地人形象地称为“大海丘”。

它们运来茶叶、丝绸等南方特产,但因海河水浅,无法驶入河道进而把商品运往天津,这给于家堡渔民带来机遇,他们用自造的驳船给大船倒货,再沿海河运往天津的紫竹林码头,卸货后再装上北方产的红枣、核桃等商品,运回大沽口,就这样促进了南货北上、北货南下的贸易交流。在这个意义上,于家堡算得上天津开埠的桥头堡。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天津开埠通商。英军士兵“雷杰”未随部队撤回本国,而是入职英怡和航运公司。他到大沽口考察海上运输,在于家堡东西各建设了一座楼,并设立了怡和、太古两座码头。这标志着西方资本输入了这片沃土。

资本原始积累通过血与火向世人表明,在这儿通商做买卖,有大利可赚。贸易带动的文化交流为国内带来了新东西,影响着国人的认知及国内行业与国际接轨。

成长的蜕变

从沧海桑田的自然造陆,到人烟繁华的水旱码头,到东西方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再到眼下规划的世界级金融区,于家堡的成长蜕变印证着它的潜力。

于家堡的生命力不只在于这里有多少钢筋水泥建筑,更在于它丰厚的开发开放的历史,昭示着在这里能够生根发展,创造财富,是世界的一片热土。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